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两道彩虹

Photobucket


今天,阳光明媚,洒在家门外黄色的那面墙上。临出门,看着自己的影子倒映在墙上,顿时觉得阳光温柔,天地很温柔,仿佛人心也温柔了。

走到车子旁边,看见前面的树上盘缠的植物开花了。不知名的她只在早上开花,而且是阳光耀眼的早晨,所以已经几个早上都不见她盛开。靠近她,拍了几张照片。

这样的早上开车上班,心情特别好。扭开收音机,DJ说今天可以看到两道彩虹重叠。我不时抬头望一望蔚蓝的天空,云层有点厚,该是昨夜下了场让人好眠的大雨。我在朦胧里,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梦里,醒来时有点疲累。停好车子,走在后巷时不停仰望,车后的两个印裔搬运工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篱笆上的牵牛花出来晒太阳,紫色的喇叭花在些许刺眼的阳光下,很漂亮。

rainbow


穿过小巷,走过大马路,还是找不到彩虹的踪影,有点失望。就在这时候一抬头,看到彩虹在不远处。于是,加快脚步要更接近她。来到公司楼下的走廊,站在路堤呆呆地望着那两道看似连接在一块儿的彩虹。温柔的阳光,刺痛眼睛,我还是看着她,然后痴痴地笑了起来。

听说可以看到两道彩虹很幸运,今天有很多开车的上班族,想必也很幸运。浅浅的彩虹,很长。我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感觉好幸福。对着彩虹默语一番,然后默默地把这简单的小幸福传送给身边的人。

四月的最后一天,美好的星期五。大家同时幸福。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女孩的信

那天离开之前,女孩写了三封信给你。当时很多人离开了,只有女孩还没有写完。她总是那么啰嗦,连写信也是,改不了呢。可是,信的内容比想象中的短,甚至看见女孩不知道该怎么写,该对你说些什么。

他答应女孩,你会在一个月之后收到这封信。你终于收到他从新加坡寄来的信,看着右上角贴着新加坡的邮票,信封背面有他的字迹。把信封握在手里,复杂的情绪涌上来。你决定把它原封不动地收藏,就这样收进箱子里。哪天你想起,或在收拾旧物时发现,记得看看许久以前女孩给你的话。

不管发生什么事,请你记得你要的请用自己的力量去拿起来;不要的东西你可以选择放下来。不要忘记那美好,因为你值得拥有美好,他和她说。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萨顶顶天地合爱无界LIVE BAND 音乐会

萨顶顶在今年2 月发行了第二张专辑《天地合》。在她发片前一个星期,透过电台听到歌曲首播。多次通过电台听到她的专访,这是她第一次带着新专辑来马宣传并举行小型Live Band 音乐会。

4月23 日晚上,凭着VIP入场券到吉隆坡某间夜店欣赏萨顶顶的Live Band音乐会。现场来了很多人,有年轻人,也有长者。夜店在短短半小时客满,导致有些人无法进入会场,音乐会因此比预定时间迟半个小时开始。音乐会开始前,主持人要求现场观众安静。要夜店里的观众鸦雀无声,是萨顶顶的要求。

一头及腰长发,双手手腕各系着一个蓝色的缎带,穿着民族服装的萨顶顶出场了。在安静的气氛下,没有任何乐器的衬托,她专注地念着《般若波萝蜜多心经》。接着,乐手们开始演奏乐器,萨顶顶在中段演唱加入了她的自创语言。中段过门,她出其不意地在舞台上五体投地膜拜。歌曲以“ 三世诸佛......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做结束。全场观众安静并专注地听完《希然宁泊—自省。心经》一曲。

一个小时半的音乐会,萨顶顶演唱了专辑里的11首。她说《石榴女人》的灵感源自旅途中云南女人的故事,歌词写得很动人。一直不断出现在梦中的一匹骏马,也成为专辑的一首歌。演唱《快乐节》,萨顶顶开怀地在小小的舞台上尽情地甩着她的长发跳起舞,观众们也投入节奏轻快的音乐,情绪和气氛跟着高亢起来。

“小时候和奶奶在草原生活,我觉得自己是草原公主,要做什么都可以。后来回到城市,才发现很多事情做不到,比如上厕所要举手,得到老师的批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我不能理解,但是我在音乐里找到了自己。这首歌说的是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 萨顶顶在演唱《大树和小树》时,和观众分享的一段话。

音乐会结束后,现场的观众还不肯离开,大喊安歌。萨顶顶再次要求观众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她再次出场,演绎第一张专辑里的主打歌《万物生》,为音乐会画下圆满的句点。


sa ding ding live band concert II

sa ding ding live band concert

以上两张照片友人拍摄

sa ding ding live band concert III

看萨顶顶表演 ,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她盘地而坐、摇动彩带铃、甩着长发不断转圈子,她的歌声有种穿透力,让人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摆动身体,连她在演唱时挥动着双手,和乐手们互动都那么赏心悦目。身旁有几个长者很陶醉地看着表演,更有一人全程摆动身子,手指跟着节奏打拍子。

萨顶顶的民族服装很亮眼,音乐风格很独特。古筝、琵琶、鼓、键盘和吉他结合的音乐,忘我地唱着,跳着,挥洒自如,很有魅力。



sadingding & sean



音乐会结束后,萨顶顶为歌迷签专辑。专辑已经放在包包里,所以还是像个小歌迷拿着专辑排队给她签名,拍合照,近距离一睹她的风采,满足一下自己。

******


我喜欢《快乐节》,听了会随之手舞足蹈。


印象深刻的《石榴女人》,说着云南女人的故事。


越听越耐听的《大树和小树》,是萨顶顶童年的故事。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给悲伤一个位置艺术学习营

周末早上驱车去星洲日报礼堂出席第二天的讲座,主题是:给悲伤一个位置— 陪伴丧亲者艺术学习营

以量是第一个演讲嘉宾,演讲的主题是:给悲伤一个位置。

他开始雕塑一个家庭,祖父母、父母、儿子和女儿共八个人,让观众看到一个家庭存在着许多用肉眼看不到的关系,而那些离去的人会带来悲伤和失落。

以量问:“在一个家庭里要选择有一个人该死,谁最该死?祖父母?父母?小孩?”

大部分观众都认为是年老的长者,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开始出现状况,准备我们面对他们的死亡,所以很自然地我们会有这样刻板的印象。

可是以量说:“没有一个人该死。任何一个人死了,家里每个人都会悲伤,都要经历失落。”

当头棒喝的一句话。记不起在哪一本书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死亡不属于老人、年轻人或小孩的,死神要召唤的只有死人。

一个小时半,以量分享了另外三个丧亲者的故事:
1。8岁丧母的孩童
2。24岁丧母的男生妈妈陪他渡过生日以及妈妈缺席的婚礼。)
3。60岁丧妻的独居老先生

这些故事在以量的部落格读过了,当听到以量重述时,感动还是很深。从三个丧亲者的故事,我们看到处在不同年龄,不同角色,会影响一个人的悲伤经历,同时也影响悲伤的长度及深度。不管什么状况之下,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哀伤和失落。

以量也分享关于遗憾。
1.客观性遗憾:所有人公认的遗憾,这会导致当事人经历很深很长的悲伤。
2.主观性遗憾:这种遗憾出自于丧亲者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和当事人的个人特质有关。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讯息:
1.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经历悲伤。
2. 我们要主动去经历悲伤。
2.请允许小孩/老人有悲伤的权利。
3.试着去体谅那些悲伤时不可理喻的行为言语,因为那些都是经历哀伤时的正常反应。
4.悲伤之后,希望随之而来。

******

中午时段,马来西亚注册辅导员李志祥的演说“从退化到转化,照顾他,也照顾自己”。

关于退化和转化的重点分享:

1.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但是我们可以转化死亡经验对我们的意义。
2.退化是停滞在哀伤反应,无法随时间消退,会阻碍个人前进或发展。
3.失落感来自身体的退化、生命的结束、一些事物在非自愿情况下被夺走。
4.失落感体现在生理、心理、行为、思想和感受。
5.哀伤是失落经验所产生的反应。
6.“失去”将人连接起来,让人更懂得彼此关怀。(Elizabeth Kubler Ross)
7.复原的概念:不是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是在经历哀伤之后可以重新发挥功能。
8.关怀不在临终,临终需要关怀。

志祥也分享了三个个案。(还有一个记不起来,由于现场禁止录音和录像,为此不在这里分享故事的过程。)

1.一个憎恨爸爸的小孩
2.一个曾经堕胎而不敢怀孕的妈妈

从个案分享中,我们看到很多事情可以被转化。但是,这些个案都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把看事情的角度转换过来,同时接受当中的转变。志祥带出一个讯息:不要奢望所有的事情就像投影在墙上的文字那般简单,三言两语就能够把事情转化。

在安慰丧亲者,请记得不要说:
1.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便。
2.看开点不会有事的。
3.我了解你的感受。
4.时间会治疗一切。

此外,志祥也提到助人者应该好好照顾自己。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有:

1.助人者会为丧亲者感到心痛,也会为丧亲者哭。
2.助人者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助人者永远需要学习,才可以不断地自我成长,在助人的路上走得更远。
3.助人者必须接受自己和环境的局限。
4.助人者也是人哪,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被帮忙。

******

下午的交流环节,以量开始呈现疲惫状态,他说脑袋像电脑当机,没有办法整理想法。然后,把问题抛给志祥,很真情流露的一个辅导员。喜欢以量和志祥的互动,他们的默契很好。以量在和观众互动的过程中说了一句:“我们是叛徒,得空回来给你们看一下,给你们砍手砍脚。”我们也许纳闷,也许惋惜像以量和广志那样出色的辅导员向外发展。不过,因为环境和资源的局限,他们选择离开,在国外过自己的生活,没有对错。他们还是很爱马来西亚,不然不会千里迢迢搭飞机回来出席讲座会,我是这样认为。

******

讲座结束,遇见工作坊的友人,聊了一下。当下的想法是:这次的讲座让人获益不浅,听了,懂了。一旦事情发生,我们能不能面对,毕竟还没有发生的事,无人知晓。当死神来临时,我们会怎样去面对,连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至少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准备。

谢谢所有成就这次讲座会的人。感恩以量、广志和志祥的分享,祝福这群默默耕耘的沉默羔羊。

让我们好好说再见Part 3

Fong Yee Leong



以量,从新加坡飞回来给讲座。讲座开始,外头正下着雨,他还在路上。

半个小时的演说,以量用自己拍的照片分享了一个23岁男生面对丧母的故事。说到那个已经24岁的男生在庆祝生日之后紧握着妈妈的手,以量再次被过程感动了。在深呼吸之后,才继续把故事说完。虽然之前读过那个男孩的故事,不过听以量重述故事,心里还是感动的。

以量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本书,他总是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出现。然后,他有机会翻阅前面的故事,知道关键的情节,更有机会读完最后一个章节。

他的分享,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悲伤的深度和长度的说法。悲伤的深度和长度有四个可能性,悲伤可以:

1.很深很长
2.很深很短
3.很浅很长
4.很浅很短

每个人经历的悲伤长度和悲伤深度都不一样,而影响这两者的因素有:

1.当事人和死者的关系
2.死者去世的原因
3.经历悲伤者的个人内在特质

以量强调我们在面对失落和悲伤的时候不要急着走出去,而是试着走过去。因为我们失落和悲伤是可以走过去,不是走出去的结果。

虽然以量的分享只有半个小时,可是让我们获益不浅。

谢谢以量的分享。

让我们好好说再见Part 2

曾广志,马来西亚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从澳洲回来给讲座,听他说隔天早上有事要办,必须飞去纽西兰,所以只给一场讲座。

zeng guang zhi


还记得三年前听过他的分享,也曾经出席他和满亚法师在舞台剧《天心月圆》的赏析对话。他是个风趣幽默的人,演讲时表情稍微夸张,声音抑扬顿挫。也许把生死说得比较生动有趣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一个开朗的人,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死的吧,我想。

面对丧亲者,我们常常想要说些话来安慰对方,静静不说话,我们会不知所措。广志说他经常被观众问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对丧亲者说些什么?大家都期待他可以吐出六字真言,他说:“有的,om mani ba ni om。” 顿时引来一阵笑声。

他目前是澳洲某大学的医学院讲师,他用亲身经历和观众谈助人者如何安慰丧亲者。他在医学院教一门叫医学沟通的课程,曾经要求一些演员扮演丧亲者,哭骂医生院的学生,考验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群中,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

有者在被骂时,急着解释。结果丧亲者的情绪更激动,更歇斯底里地破口大骂。然后,他们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让对方的情绪平伏下来。有的学生在被亡者家属臭骂后,说了类似的话:

“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了解你的痛苦。”
“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便。”

试问一个失去亲人的人听了这番话有什么感受? 电视剧情也告诉我们会出现这样的回应:

“你明白我的感受?死的又不是你的亲人!你怎么会明白我的感受?”
“他真的死了!你叫我怎么节哀顺便?”

有些学生则选择任由丧亲者大骂,他或她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丧亲者的情绪很快就平静下来。接着,学生说:

“我知道你的痛苦没有办法避免,我愿意跟你在一起。”
“我到底能够为你做些什么?”

同样的状况,这是在最短时间能让丧亲者的情绪稳定下来。

所以倘若要安慰丧亲者,比较适当的话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如果你面对丧亲者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广志的忠告是什么都不说,只要静静地陪着丧亲者就好。其实,人很奇怪。我们往往需要的是陪伴,不是言语上的安慰。只要让对方知道你与他同在,对方就能感受那一份同理心。

在演讲中,广志提及自己生命中所经历的生离死别。他自我调侃说:“有几次我从外国回来,那些很久没有见到我的亲人和亲戚都死给我看。”可是,他庆幸自己能送这些亲人走完人生路。他的外婆去世是他最悲伤的一件事。他重述:他第一次在晚上开车去深切治疗室看外婆,没想到他离开医院不久,外婆就离开了。他为此事内疚长达7年,每次提起这件事都哭。后来,他终于跨过悲伤。他深深了解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我们就像手握火炭,皮开肉绽还不肯放开手中热烫的火炭,这样会让自己一直活在痛苦中。与其不断地把自己困在 内疚里,不如放下,把自己最爱的人给你的爱化成力量和行动,这样才能把爱传下去。

他虽然已经走过悲伤,难免偶尔会触景伤情。对于离世的人,我们还是会思念他们,因为那一份爱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不要对自己太苛求,而是要学会原谅自己,接纳自己。他又说。“悲伤不能预期,就算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结果还是会一样。因为我们不会做无法预期的事情。所以,如果这样这样,如果那样那样,你只是在逃避面对悲伤。”

是的,因为没有如果。即使有如果这回事,也是我们的假设。回到当下,我们还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免不了承担同样的结果。

说到哭,我们的社会觉得哭泣是软弱的行为,更有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广志的经验则是哭到鼻塞一个星期。很喜欢广志当晚说的一句话:哭又不会死的。急智的他衍生出拥抱又不会死的,亲吻又不会死的,要表达对父母的爱要及时,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广志身体力行,马上拥抱和亲吻在现场的曾妈妈。

当晚的演讲结束之前,急智的广志即兴把觉诚法师的那一段话唱成黄梅调和包公调,逗乐所有的现场观众。

开心的氛围,还是让我带着满满的激荡回家。他让我看见,我们在面对生死不一定要用一贯的呆板观念和态度,可以尝试把所有的情绪都转换得正面一些,害怕也许会少一点。

待续。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让我们好好说再见Part 1

星洲日报办的讲座会,谈关于死亡的课题及如何处理丧亲的悲痛。当晚晚上,请来了很棒的讲师,礼堂内坐满了人,来了很多年轻人。


Master Jue Cheng



马来西亚佛光山总主持觉诚法师是第一个主讲人,法师从佛教的观点和立场阐述悲伤。师父说了两个关于好好说再见的故事。

1.来不及回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儿子。

病重的妈妈即将离开人世,所有的孩子都陪伴在侧,只有一个儿子身在阿根廷。当妹妹意识到妈妈即将要离开,马上给远在国外的哥哥拨电话,让哥哥、嫂嫂和侄儿跟妈妈做最后的道别。

儿子是这样对妈妈说的:“妈妈,谢谢你。你是一个很棒的妈妈。谢谢你把我们全部抚养长大,如今我们都有能力照顾自己了,你放心地走吧。”

媳妇在电话的那段对婆婆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给我那么幸福的家庭,给我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我很幸运能成为这个家的一分子。”

最后,轮到孙子和婆婆话别。他说:“阿嬷,你放心地走吧,随阿弥陀佛去。我会在这里念佛给你的。再见。”

电话挂断后,这个妈妈去世了。儿子虽然没有在妈妈的身边陪她到最后,可是儿子有机会好好地和妈妈说再见。心里的话语说出来,遗憾和内疚相对地减少,更不必活在自责中。

2.决定妈妈生命的儿子

一个罹患肾病的妈妈,因为受不了身体的折腾,决定放弃生命。身为孩子,这是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要面对妈妈放弃自己的生命;一方面想要妈妈多活些日子。如果要你做选择,你会如何选择?

后来,孩子去寻求资源。师父问了一个问题:“平时,谁和妈妈的感情最好?那个人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作决定。”和妈妈感情最好的儿子,尊重妈妈的决定,不再让妈妈的身心受煎熬。就这样,陪着妈妈走到人生的最后。

师父也分享了以下的事项:

1.老人爱己
老人要学会爱自己。在离开尘世之前,要爱惜往日的历史,回想一生中的大事,回顾善举。这样有助于长者做生命的回顾,并且对于曾经的过错诚心忏悔。

2.老人之优不外乎是害怕孤单寂寞、儿女不孝、生老病死和晚年穷困潦倒。

3.与病为友
当我们患病和时候,要学会和病魔相处。首先要乐观调养,再来放慢身心。在弄清楚发病的因果之后,就要积极就医。

4.明白生死。
人逃不了死神的召唤,所以自知时至,要宽心放下,才能随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了避免离开人世之后遗下麻烦,生前可以立下遗嘱,积富余荫。师父鼓励我们要安排好自己的后事,说明自己的要求,避免兄弟姐妹之间因为宗教的问题对死者的身后事起争执。师父也鼓励捐献器官,以便遗爱人间。最后是为死者做宗教接引,希望他或她可以乘愿再来人间修行。

5.角色对换
记不起角色对换和不留遗憾、调适身心、接力使力和全家动员,有哪些直接的关系。只记得前两者是关于做好准备,要建立随时随地会离开的观念。师父还说父母患重病,兄弟姐妹可以接力照顾,间接地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亲密一些。

师父结束演讲之前,投影机投出一段文字:

平日做好准备,无惧无常来临。
生命更替来去,不留遗悔明天。

发挥尽至淋漓,高宽远大胸襟。
乐观进取奉献,生命再攀高峰。

待续。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改变就像一场战争

工作也还,生活也罢,我们很容易习惯于现状。如果升起改变的念头,我们的即时反应是抗拒,随后慢慢地在和自己玩拉锯。在拉拉扯扯之间徘徊,很多时候我们败给了习惯和自己。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改变有三个主要的条件:
Willingness 意愿
Ability 能力
Readiness 准备度

改变最重要的前提是一个人的意愿,如果连改变的意愿都没有,接下来什么堂而皇之的道理都不需要白费唇舌。倘若符合了第一个条件,我们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把想法转化为行动。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有意愿就能扭转乾坤。因为,好一些事不是我们能力范围所能及的,有一些事的主宰权不在自己手中。

当我们具备前两者的条件,我们得检视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去面对即将改变的事。如果心理上或身理上没有充足的准备,我们还是欠东风,无法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再者,因缘聚足了,就要找到对的方法和管道,才能出其制胜。

以量说:“改变就像一场战争。”好喜欢这样的比喻。

不畏惧改变,要奋战到底,因为改变就像战争,需要时间完成。

祝福润筠,祝福大家。

忽然好想你




在开车上班的途中,听到收音机播放黄舒骏的《椰林大道》。不自觉把音量调大,跟着哼起来。

听这首歌,不知怎么地忽然想念你。我们才分开不久,为何感觉好久好久没有见面。我知道牡丹盛开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去年的一样漂亮。难熬的寒冬终于过去,你和春天同在吗?

此时此刻,曾经美好的向往是否也让你不禁叹息?最近的你可好?我很好呢。

祝福你。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刘轩在双溪大年

liu xuan in sg petani


工作坊结束后,恰巧是刘轩《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场巡回演讲。星期日晚上8点,在双溪大年的酒店讲堂,只能容纳600 人的演讲厅,挤进了800人,全场满座。讲座开始前的一个小时,人龙已经排到酒店的门口。

为了避开人潮,大概7.30pm才入场,现场已经坐满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位置坐下。坐在讲堂的后面,很遥远的位置。讲座在8 点钟开始,刘轩的演讲主题是他的新书—《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说起刘轩,我们都会提起他的老爸—刘庸。犹记得,刘墉是我中学时代的话题人物。青涩的岁月也曾拜读过一些他的书。关于刘轩,我是从《属于叛逆的那个年代》认识他。然而,刘轩的书,我其实没有翻阅过。

我记得有个友人曾经在部落格里提起,有些人没有读过某个作家的书,就冲着作者的名气去听讲座,在现场提问一些愚笨的问题,纯粹为了发表自己的言论。我偶尔也是庸俗的一分子。不过,我倒觉得有时候是这样的机缘让某些人认识某个作家,从而接触他或她的文字。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刘轩。留着胡子的他,有一丝沧伤的味道。他的演说很精彩,他的幽默逗得观众的笑声不断。由于工作坊刚结束,精神和身体出现哦疲累的状态,我在朦胧中听着他的演讲。除了演说,他透过投影机和观众分享一些照片,用照片开始说他八岁第一次没有选择的流浪。童年时期面对各种生活挑战,少年时期总是背负着刘墉儿子的头衔等。

现在的刘轩,已经走出自己的路,大家有目共睹。他抱持选择了就不要再回头,也不要犹豫,just go for it 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所以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然后好好地放任自己去玩,寓工作于娱乐的快活。

演说的内容,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Praise the ability to give effort but not prasing the ability.刘轩说:“父母爱和自己的小孩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错。”称赞是一种错误?这不是爱的教育吗?有多少人会发现这些称赞的话背后隐藏的危机。父母会给小孩种下自傲和自以为是的根。他指出我们要赞许的不是小孩,而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用心。我们的速食社会,教会我们看到结果,忽略过程的付出,社会也没有给肯定我们的付出。

另一个内容是提及工作。他把工作和游戏相提并论,并且列出两者之间令人满意的条件:
1。能够让人专心
2。有立即的回应
3。清楚的规划
4。明确的目标
5。难度适中但有挑战性

晚上10.30pm ,讲座会还没有结束。我带着《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离开了现场,在赶回家的路上。

******
短短的时间内,读完了《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书的内容是他曾经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结集而成,可以随意抽样阅读。不能背着行囊当流浪者,也要让心永远保有流浪的空间。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节下来做语录。

<当个旅行者,不要当个观光客>:Asha 说得很好:“观光客可能买个艾菲尔铁塔打火机,旅行者可能到旁边的小巷子找个精美的手工艺品。但两个人的体验都一样可贵,只不过体验的角度不同而已。旅游留给我们的,岂不都只是一堆故事和记忆?”而随着时间,连这些记忆也会改变。许多年之后,翻出当时的照片,我们恐怕会惊讶地发现,怎么那座山没有我记得的那么高?怎么那天的雨没下得那么大?但这表示我们错了吗?可不。正因为我们到过那里,正因为我们亲自体验过,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旅行永远是我们自己的。

作者肯特.纳亨(Kent Nerburn)说:“独处是灵魂的试金石。它让你知道你是否能与自己和平相处,或是你的生活意义存在于日常琐碎的事情之中。”我们都需要一个这样的空间,让我们进入自己的世界,看起来像是发呆,其实是一种放空后的沉思,一种reset回到原点的方式。

要用行动写自己的生活,因为日子是自己在过,所以要自己决定怎么过。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工作坊的涟漪

从双溪大年回来了。星期一回到工作岗位,睡醒的那刻感觉好失落。我想是因为工作坊的冲击很大,加上情绪起伏像坐过山车,一下子没有办法适应,所以在胸口和脑神经里的失落陪伴我一整天。

回来之后,无论吃饭、开车、工作、如厕、洗澡、睡觉,一直没有办法停止思考。除了回想工作坊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自己的体验和别人给于的启发盘旋在脑子。慢慢地沉淀,试着慢慢地整理自己的思绪。心情很好,每天醒来都觉得世界很美好,这种感觉真棒。思考,并没有让身心疲累,反而是愉悦的。

然后,隔天拿起书架上的《已亮的天空—走出家庭创伤的故事》,用两天时间把它读完了。从来不知道自己阅读的速度可以那么快。在很早之前听过以量的故事,可是读着《已亮的天空》还是忍不住掉泪,我知道那是感动的眼泪。

《已亮的天空— 走出家庭创伤的故事》是以量的第一本著作,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说他的故事。爸爸的好赌导致倾家荡产,爸爸离家出走后,在大家庭中长大的以量和妈妈及姐姐为千夫所指。对于父亲的出走和不负责任,以量开始憎恨父亲。十三岁那年,罹患癌症的爸爸回到家里寻找庇护。他会趁爸爸一个人在家时,把爸爸的药倒掉,夺走他的食物,用各种行动伤害父亲。他以为这样得以平衡他的心情,直到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的憎恨随着落幕。他后悔了,活在愧疚里。

爸爸离开了,妈妈的希望完全托付在儿女身上。他们还不及处理失去爸爸的悲伤,妈妈也不幸患上癌症。倔强的以量兼职赚钱,分担家里的经济,同时为了证明自己有求生能力。那段无助彷徨的日子,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飙车来发泄情绪。以量十八岁的农历新年,妈妈已经病入膏肓。元宵节那天,他们俩决定不用药物延长妈妈的寿命,让她好好地离开。

以量终于完成了大学,成为化学工程师,实现对妈妈的承诺。高薪的生活没有带给他快乐,因为父母的相继离开,让他尝尽“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煎熬。在机缘巧合下,他接触了辅导,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抽丝剥茧。他走在自我了解,探索家庭的道路上,慢慢地成长,慢慢地体会生命,走过年少时期的家庭创伤。

自序上他这样写着:
我相信我们渴望的不是对与错,而是爱与自由。我相信没有事情是意外发生的,而是一桩又一桩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我相信我们无法被击败或受伤,而是不断地持续成长。

从书中摘录一些很有力量的文字分享:

1.家庭塑造我,但我更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
2.希望你看到不幸的背后有一份礼物等待你去领取。
3.我开始懂了,很多悲恸事件的发生不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既然它们发生了,就不妨给它一个位置,一个定位。给它一个被尊重的位置,给它一个被感恩的定位。
4.我觉得,这世界是爱、是恐惧、或是什么都不是,我都有权利去选择,去相信。
5.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可是我可以试着改变我看它的方式。认清生命里没有人逼我成为受害者,除非我自己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从憎恨父亲到宽恕他的不是,失去妈妈的失落,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去面对、从感受家人负他到爱他、从曾经想放弃生命到热爱生命,以量用文字娓娓道出自己生命的故事,见证他从愤怒的青少年蜕变成一个充满能量的助人者。

路途上的浪花

为了出席在双溪大年的工作坊,第一次搭夜间长途巴士。可是,光想到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就倍感无力。何况是来回的夜间巴士,更是让人觉得煎熬。

在白天搭长途巴士,可以在路途中独自享受宁静,看看平时不会开车经过的风景,和一群拥有相同目的地的陌生人处在同一个时空,成为他人生活中短暂的过客。我喜欢带着一本书,慢慢咀嚼,或者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里,不被打扰。

曾经,好几次遇上巴士坏在中途的经验。无法掌握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会陷入不耐烦和埋怨。然而,等待是唯一的办法,也是磨练我们耐心的机缘。试问有多少次,我们会那么倒霉,遇上巴士抛锚的情形,这不也是难得的经验。

第一次搭夜间长途巴士,感觉好累,好不安。不是恐惧黑夜的幕惟,而是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在睡睡醒醒之间,仿佛神志不清醒的病人。现在回想起当初为了出席活动的社区学员,每次漏夜搭巴士的那种毅力,真令人佩服。抵达双溪大年的清晨,没有温暖的朝阳迎接我的到来,更甭说可以沐浴在小镇的晨曦里。

在上完工作坊的星期天,搭夜间长途巴士回家。我还真的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让我打冷颤。晚上十一点,双溪大年的巴士站挤满了人潮,往不同的目的地前进。蹲在候车亭等巴士的当儿,当下的身体感觉很累,好困好困。好想回家的冲动很强烈,想此刻就倒在温暖的被窝里见周公。

心里带着满满的祝福和满足离开,可是身体和脑袋顿时像将近耗完电力的电池。快虚脱的感觉占据全身,脑袋瓜儿在这时候还倔强地蹦出一些想法。于是,不由自主地拿出记事本和笔把心情记录下来。在笔记本写下这两段文字:

人生每天都充满很多选择,大至生涯计划,小至吃喝玩乐。在面对选择时,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想要的元素挑出来拼凑在一起,让自己变成想像中接近美好的自己。贪心,会导致人们两头不到岸,想捉住所有的美好,最终却什么也捉不住。

当我们要前往某一个目的地,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可以选择。无论选择用哪一条路线,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我们只能朝那个选择的方向前进,同一时空不能用上两种不同的方式要求同时到达目的地。摆在眼前的选择,没有所谓好和不好,视乎是不是我们想要的,适合不适合我们生存的方式。不管什么选择的组合,路途上一定会遇上一些阻碍和不顺心的,或是意想不到的事,每一段经历都会有所学习和收获。

这让我想起中学时候念过的英文文学作品,印象最深刻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就算那一条路很少人走过,甚至没有前人的足痕可循,也不表示你不能大胆地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谁知道一路上会有怎样的意外惊喜,走过了荒野,小桥流水就在前方。留下痕迹,再回头依然是会心一笑。

在回程的巴士上,情绪澎湃,无法入睡。我想是年龄渐长的缘故,不像小时候一坐上长途巴士便倒头大睡。睁眼闭眼之间,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处。终于,回到繁忙的城市。清晨,太阳还没有醒来。

窝在被子里两个小时后,拖着精疲力尽的身躯,坐在办公室敲打着键盘。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心魔》电影专场放映会

At The End of Daybreak


很幸运地在电台索到电影《心魔》的专场放映邀请柬,与何导演一起观赏这部荣获多个国际奖项的电影。

何导演穿着短裤、T-恤,戴着鸭舌帽,用很道地的华语告诉观众电影的灵感来源。何导也在分享中简述选角的考量,不忘自我调侃影片在开拍前因为没有商业因素而不被看好。他固执地反其道而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和实力。导演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看了会让人不舒服的电影。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节奏缓慢,没有太多的长镜头。从电影院走出来,思绪平静,画面有点零散。

典型的马来西亚华人家庭,你我最熟悉不过的教育和沟通方式;我们熟悉的生活事件— 某个女生被搞大肚子、某某人的儿子闯祸了准备落跑、某某学校出现校园暴力......导演都点到为止,画面那么真实又带些诗意地呈现在大荧幕上。

故事讲述两个来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的生活。德仔(徐天佑饰演)和妈妈(惠英红饰演)相依为命,两人的关系很亲密。妈妈是被丈夫和妹妹背叛的女人,独自把孩子抚养长大。无形中,孩子成为她生命的全部。无论她的生活多么堕落糟糕,只要儿子面对问题,她就想尽办法保护儿子。无可否认,天底下的妈妈都是伟大的。不过,当妈妈的角色套在一个女人身上,她就会忘我地投入,是因为母性的发酵,还是因为东方人的传统思想让她们成为社会中的“标准”?其实,德仔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活,忘记把自己照顾好。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她必须坚强起来。表面强悍的她,借酒精麻醉内心的空虚。一个妈妈失去了丈夫的爱,她想从儿子的身上得到爱,可是缺乏爱的儿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妈妈。那一幕母子打架的画面,多么让人不舒服。可是,他们的眼神里都透露着爱,只是用错方式爱着彼此。惠英红深刻而细腻的演技让平凡有韧力的妈妈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仔,在情感上很依赖妈妈。或许因为妈妈给他的爱太满了,他一直想摆脱妈妈的束缚。他恨爸爸的背叛,他恨爸爸的抛弃,只要提起父亲眼神里就充满愤怒。他骨子里住着叛逆。可是,缺乏父爱的德仔没有选择离家出走,而是守在杂货店里帮忙妈妈。他对妈妈的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里,好比他把喝得烂醉的妈妈从大排挡扶回家,然后煮姜茶给她喝。

阿盈(黄明慧饰演),一个中四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实际上,她背负着家庭的压力,父母关心她的成绩。他们把期待投射在女儿身上,让她学钢琴,要她上大学,可是连阿盈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父母亲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对阿盈的关心流于表面,常常用物质来满足她。

两个渴望得到爱的青少年,相遇并偷尝禁果。彼此没有许下任何承诺约束对方。当两人骑在电单车上,阿盈抱着德仔,靠在他的背上,王菲吟唱着《暗涌》,是我很喜欢的一幕。多么贴近的身体,却有各自的思绪;多么想贴近彼此,但是什么也捉不紧,更没有爱的存在。过多的爱会让人窒息;缺乏爱会让人变成没有灵魂,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都没有办法爱自己,更何况要学会把爱分给对方。于是,他们把自己捆绑起来,泅泳在得不到的东西里。

一切因为爱,当爱被扭曲,就会变成种种负面的情绪,如仇恨、叛逆、贪心、暴力、无情、冷淡等。心中有爱,才能爱传下去,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命。心魔在哪里?心魔在残酷的现实里、在社会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暗涌。

******
我很喜欢电影的插曲 — 王菲演唱的《暗涌》,歌词和电影的画面配搭得天衣无缝。何导用了三万令吉买这首歌的版权,关于这首歌,他在一个访谈中这么说:“总之,我这一次就是“晒冷”,死了都要买下这首歌的版权。”






后记:电影只在三间指定的院线上映七天,许多观众和影迷都觉得可惜,然后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只上映七天?心想:还好上映一星期,真是难得。据说电影是一刀未剪,因为男主角的那一句粗口也过关了。这一幕引来观众的笑声,很好奇观众是抱着什么心态发出笑声。其实,看完之后觉得没什么好剪的吧。放映会来了一,两位听电影的观众。听电影的想象力应该比创作者来得丰富,再创作的过程肯定很精彩。过程中没有手机铃声干扰,只是遇上了两个在友人旁边讨论剧情的王八。电影结束,字幕缓缓流下,大家没有离开。现场的观众应吉安的要求,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看完字幕。观赏电影的气氛很好,难得呢。电影的配乐由Pete Teo 张子夫制作,很有诚意,很好听,真希望可以有电影原声带。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随想记录0504

这两个星期,下班时间,外头飘着细雨。温柔的雨驱散春节期间的炎热,走在雨中有丝丝凉意。才发现,清明节近了。农历三月,细雨纷飞。勾起我们对古人的怀念?还是遥寄古人对我们的想念?时节加上天气,不免有些许悲凉。

******

今天星期一。踏出家门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没有云朵。干净蔚蓝的天空,让人心情也舒畅起来。说来也奇怪,工作的这些年没有患上星期一群侯症,庆幸自己对于朋友们口中的Monday Blue不太了解。 也许是我神经很大条,忧郁起来,蓝色的心情绝对不是星期一专有的。

打开办公电脑,看着以量的文字,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重现,再次感动,泪水悄悄地在眼角处溜出来。接着,看到以量在部落格给我留言,开心极了。真是个感性的早晨。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You Raise Me Up》,鼓舞人心的这首歌。然后,有把声音告诉我:你现在很好,你可以更好,记得要一直好好地走下去。有股力量在体内流窜,那个我说:你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哦。我希望很快就能找到适合这些能量的地方。




今天的心情好得不了呢。

祝福润筠,祝福大家度过美好的一个星期。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明信片上的足迹

postcard

旅行的第四天,来到繁华的香港,在杜丽莎夫人蜡像馆买了一张明信片。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写下了心情和家里的地址。隔天早上,通过酒店的柜台服务把它寄出去。

四月一日,愚人节。收到自己寄回家的明信片,不是自我愚弄,纯粹巧合。明信片上面第一句话是这样的:第一次给自己寄明信片,感觉如何?看着明信片上的维多利亚港、小轮船和不蓝的天空,还有自己的笔迹,心情怪复杂的。没有想象中收到友人寄来贺卡或信件那样兴奋,是因为那是一件早知道会发生的事?不尽然。我也曾想过可能会寄失,在它离开前为它留影。

这一趟旅程,用影像记录那些地方的声音、景色、建筑和自己的足迹。同时给自己买了这份纪念品,记下当时的心情,写着下一次旅途的期待和祝福。

不管什么时候会再次离开国土,它成为我一次旅程中的记忆,时间的见证者。

祝福自己下一回的旅行有不同的体验。

再次好好地面对忧伤

Photobucket

照片摄于香港海洋公园

******

每个人带着自己的忧伤、疑惑、愿意学习的自己来到这个安静的小镇,希望寻找生命的答案、寻找自我、寻找伤痛的出口。

通过心理剧,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演。心理剧有别于一般观赏的戏剧,因为它能给我们更多的共鸣,给予启发也提供思考空间。

这是一个女生的故事。

她抱着学习的态度,尝试一开始便把自己投入其中。回想那一天,她已经记不起在怎样的状况下有勇气站在众人面前,开始说自己的故事。她说她是个爱哭鬼,眼泪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少,在熟悉的友人面前说到伤心处,眼泪就像栓不紧的水龙头,不断地流。

这一次,她是编剧,也是演员,更是导演。剧本已经写好了,她在现场凭着感觉选角。面对雕塑的家庭,在以量的带领下,她慢慢进入剧中氛围。在安全和令人放心的氛围,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投入角色扮演和她一起经历她的故事。当她把自己放到角色里,感觉有股力量涌进她的身体。剧中的她开始和她对话,一针见血地说着她逃避的事。

她开始哭泣,用力呐喊。她持续哭了好久好久,哭到歇斯底里,我们陪她一起流泪。她呐喊到无力,还继续碎碎念,真的很倔强。后来,她告诉大家当时的她意识很清醒,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言行举止。那种感觉是说话比思考的速度还快,身体似乎不再是自己的。

她瘫坐在地上痛哭,无法睁开眼睛。眼看着她要停止哭泣,不知怎么地又不由自主放声大哭。不知道哭了多久,她终于倒下了,眼泪还在流。她的眼泪真的很多,想必压抑了很久。她一度哭到缩起身体,然后颤抖,仍然不停地呐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看得人好心疼。

终于,她睁开了双眼,但是泪水还是没有收好,又闭上了。她双手紧紧地捉着两个人的手,喊着要放下,却握得更紧。放下过去的包袱和执著,很不容易。最后,她终于松开双手。我们以为她释怀了,正准备替她松一口气,谁晓得她又开始哭喊手指不听话,放不下来。不禁好奇到底什么东西捆绑这个小妮子,让她有那么多眼泪,也让她挣扎许久都没有办法洒脱地放下肩上扛着的。

不知过了多久,她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人,然后撑起身体坐起来。我们围着她坐,开始分享自己体会到的东西。她不断地摇晃自己的身体,然后一边碎碎念,一边回应大家的说话。最可爱的是,她没有忘记别人在看她。她一直说:“刚才哭成那个样子,很丑,很丢脸!哟,在陌生人面前像个疯婆子,简直丑死了!”;那边厢大嚷说其实很好玩,叫大家也要勇敢去体会。我们哄堂大笑。谁在乎?其实没有人会介意一个陌生人在众人面前坦然地面对自己。

她说她四肢发麻无力,结果真的好久都站不起来。她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动作像个活的提线木偶呢。过后,她的身体就像松了螺帽,前所未有的轻松在体内蔓延。亢奋在血液里流淌,每个细胞仿佛活了过来。看着她僵硬地坐在椅子上,用麻痹的手吃午餐,就像个小孩学吃饭。她一边用餐,一边不断对着周遭的人傻笑。她说:“我......我现在很......很亢奋呢。张......张艾嘉的《爱的代价》在此时特别......特别好听。”她的大脑控制不了她继续碎碎念,大声和我们说话,边吃饭还边唱歌。她就像回到单纯的童年,可以随意撒娇耍赖。那个无邪的小孩,从内心深处笑出来,纯真的笑容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我们感受到她的那份喜悦,也感染她的兴奋。

她说那天晚上睡得没有想象中安稳,可能是因为亢奋还存留在体内。那个晚上,她脸上挂着笑容入睡,精神饱满地起床,她说那感觉真好。

虽说这样的愉悦不是永恒的,但是她要学着记得她值得拥有快乐,祝福她。

这一切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此时此刻用笔墨形容,仿佛我卖弄了文字。

*心理剧:在中文网搜寻关于心理剧的定义,一般的说法是通过扮演某一个角色,患者能体会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在心理剧中,患者可以扮演自己家中的一位成员或者一个陌生人。剧情的内容是家庭纠纷,母子冲突等,也可以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相近。患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平日的自己不同,他能体验该角色的情感思想。心理剧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已亮的天空》里提到:心理剧即心理治疗法,透过它可以帮助主角演出他过去成长中的冲突情景,而非仅讨论问题本身,已达到探讨其心理层面问题的效果。两者的诠释不同,我比较喜欢《已亮的天空》的诠释。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