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练习微笑

 photo P1120178_zpslm6yvqyv.jpg

筠姐姐说:
当你抬头和别人的眼神接触之前,
就应该开始练习微笑。
因为你不知道你抬头的那一刻
会见到什么人。
当时我对她说这件事好难啊!
最近这一句话一直出现在脑海里,
我也试着在抬头前慢慢练习微笑,
但愿我们都能因为笑容
也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愿练习微笑
让我们成为更温柔的人。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时光怪客

 photo P1300624_zpsciapksgy.jpg


爱丽丝说时间是个贼,也是个混蛋。
她不是回到美丽的梦境里,
而是化身为女船长,
经历一趟时空之旅,
试图改写历史,
后来她终于明白:
要发生的事情,
即便躲过了那一刹那,
终究会换个形式发生,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只是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事情。

<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2016年5月4日星期三

工作恋爱哲学

 photo P1310463_zpsslpft8dq.jpg


早前在网络上贴了找工作碰壁的沮丧文,得到一些朋友的回应。气质小倩姐姐告诉我英文不强,翻译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她分享了她的经验--英文必须优化,因为必须能充分掌握原意,才能作中文翻译。求职难,聘请适当的人一样难,除了资历,面试的表现与交流双方的化学作用,会扭转劣势为优势。Over qualified 不会是真正的问题,他们怕资历高的人走马看花,或者比较难融入他们的企业文化,不过这能够在宝贵的面试时间去克服的障碍。继续优化自己欠缺的部分,保持乐观积极,累积面试时的经验,在强化下次的应对能力,这个过程将会自己的成长必有所获。

我感谢姐姐用心的分享,她说了身份转换的部分。我差点儿也忘了,我徘徊在面试者与应征者之前,作为菜鸟面试者,我自己摸索出可以让我站得住的模式。面对应征者的履历,我也曾出现大材小用的想法(虽然我不喜欢别人强加这个概念在我身上,不过我还是有盲点)。在这个大公司了,对于有经验有创意的人来说,也许很快就会被无形的刀杀死,或者他们可能已经练就了杀不死的绝技,无论如何,我都学会清楚表达整个现实环境的状况。

小鸟云同学说,她曾经被拒绝一百次,一百次一定是夸大其词了。是不是被拒绝一百次之后,就能遇到伯乐?她说:事实是一百次之后,不一定能找到伯乐,只是精进了自己的面试技巧。你可以完全就现实考量,昧着良心勉强说服面试官,你可以胜任工作。这个在试验一百次之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吧。寻找工作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某个上班的早上,我在路上听到了数字电台的整人节目。DJ尝试扮演挖角一个车场技工的角色,给予他很高的薪水,工作的范围就是载送前来修车的富有太太去下一个目的地,应酬她们。那男生断然拒绝了,他说他想要学习的是手艺,纵使薪水再高,他也不会考虑被挖角。是的,我们总是在工作中追求一些什么,至少是一份满足感。

慧妈妈对我说了一番话:你是个有个性的女孩。一些在岗位上的主观喜欢标签年轻人以为他们不能吃苦不能受教,其实是他们不想被挑战。要成为你的上司是要有涵养和深度的,因为你有养分,不是文凭而是思想上的养分。我最终想说的是,有些上次喜欢锋芒与锐气的伙伴,但是可与不可求。为了提醒自己,记录了慧妈妈的这段话。

最暖心的苹果姐姐,默默地在社交平台写了一些文字给我,我也默默自己对号入座,然后感动得掉泪了。她写道:你总是收到别人善意的婉拒,但不想骑驴找马,随便就找一份工作。或者你怎么努力,也还是在别人的waiting list里面。你也好像自主一些,但始终还在圈子里。别难过,且当跑步强身健体,因为你知道,有个最适合你的在前方,因为你知道,the best has yet to come。花了四年的时间在一个硕士学位上,也不是人人所能理解的,虽然也解释过无数次,也不求全部人能够理解。四年,失去一些,得到一些。在得到大家的关心、分享和安慰之后,我没有这么焦虑了。

投出履历之后,做了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就等待适合自己的对象出现。想起了苹果姐姐的比喻――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是你的终究会是你的,要找到你喜欢的他,他又喜欢你的,是需要时间,是不容易的。在投出无数个履历之后,我似乎越来越能体会这奥妙的比喻。在找“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暧昧与不确定,让人很不安。我们总是在心里拟定了条件清单,希望每一项都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可以完全符合条件的对象,只是在磨合之后才能知道适合不适合在一起。

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

This is a beautiful pain



(未观赏者慎入)

上周末跟苹果姐姐谈起近期几部电影观后感,说着说着,不约而同想要看广告中出现的马来电影〈Redha〉。我们都好奇马来导演要如何处理这样的课题,于是两人爽快约定上映第二天去看。姐姐预购戏票的时候,跟看〈Jagat〉时遇到差不多的情况。售票员劈头就问:马来戏哦?姐姐回说:不能看吗?请不要怀疑啦!我们不会花钱买错戏票的。

这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讲述自闭儿的故事,自闭的小男孩常常因为行为异常招来奇异的眼光,他人的眼光对男主角而言是毫无意义的,那些冷言冷语却为父母及家人带来了伤害。真诚地说着一个马来家庭带大自闭儿的故事,过程中面对的种种失落与困境。Redha 的发音是“Redoh”,是东海岸的腔调。在网络上搜寻了这个词的意思,发现跟宗教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Pengertian redha ialah menerima dengan rasa senang dengan apa yang diberikan oleh Allah s.w.t. baik berupa peraturan ( hukum ) mahupun qada' atau sesuatu ketentuan daripada Allah s.w.t.,意思是以开放的心接受上苍所给予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惩罚),抑或是一些注定无法改变的事情。

2.Redha ialah menerima dengan rasa tenang tanpa ada rasa kecewa atau tertekan dengan apa yang diberikan oleh Allah kepada kita baik berupa hukum dan peraturan qadha' mahupun sesuatu ketentuan daripadaNya.无论是好的、坏的、或是祂的指示,我们以平静的心,全然接受上苍的安排。

“Apabila kita redha pada sesuatu yang mengecewakan hati kita ,maka percayalah Allah akan menggantikan kekecewaan itu dengan seduatu yang tidak dijangka”一开始这对夫妻是消极的否认,身为妈妈的更怀疑是不是怀孕期间做错了什么,或是这是上苍的惩罚。“Redha”与其说是消极的听天由命,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接受,这与“上帝关了你的一道门,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有着异曲同工之意。这一对夫妻的态度呈现强烈对比,是教育背景及生活的城市的资讯所带来的影响。太太发现小孩“lain daridapa yang lain”,丈夫却极度否认事实的存在,认为小孩长大之后就会没事了。可是如电影中道出的:Penafian adalah musuh kebenaran(否认是真理的敌人),事实不会因否认也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小孩不会因为父母的否认,而脱离自闭,只有尽早发现及接受治疗,情况才会有所改善。

纵使小男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及身边的人还是给予很多很多的关爱、耐心和包容,跟着他一步一步成长。双亲的态度转变不是急转直下的,而是经历了许多事件之后慢慢改变。很多人如电影中的路人甲,冷言冷语,甚至白眼,以简单的没有家教概括自闭儿童的行为模式。Danial在油站尿裤子的时候,妈妈几近崩溃清理现场的时候,在油站的清洁大婶说出了:Kak faham,sebab Kak ada anak autisim juga.Biarlah Kak yang buat.Sila sabar ya。走过黑暗,经历过相似的情况,回头再给予鼓励与支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如此温暖的人。现实中,更多的人像Sasha 的未来婆婆那样,“I know what is autisim”其实她只是自以为是,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自私想法。一知半解的人拍板下定论,更凸显了那些无知己一无所知。

至于支线的部分,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妈妈的好友—Kate 这个角色的付出,还有她们之间的情感,一点儿都不煽情。她在电影中说了一句很美的对白:“He (父亲Razlan)will realize Danial is a beautiful pain.”一道伤痕是永远存在的,无论看见与看不见,只有接受共存,才是最美丽的存在。当身为父亲的接受了Danial,陪伴他一起成长,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因为他说:不完美的小孩,让我成为了更完美的父亲。

另外,游泳教练也演得很好,他的用心互动与指导衬托出他的帅气。虽然他背后的动机一度被质疑,但是从蛛丝马迹可以看出那是出自真心才会有的表现。最后两幕让人非常感动,道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全场屏息期待Danial 完成比赛,而这不只是一场比赛,是身边的人期盼,更是Danial 的一大跃进。虽然很老套的道理,可是导演就是会说故事,呈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不煽情,不做作。

事前姐姐告诉我这个月是关怀自闭儿的月份,因此我在爱的电台有听到电影的中文预告。这一部电影,个人觉得比《我来自纽约》感动,姐姐说比《ola bola》更加one Malaysia。整部电影节奏缓慢是为了铺陈,但不拖沓,剧情及情感的转折都很自然。唯有一处较为突兀,也许能够理解导演的处理手法;当下还是觉得有点跳跃,甚至在思考这样的情节发生是否合乎逻辑,若可以铺陈得更完整就好。每个角色的演出都有到位,一点儿都不马虎,两个小男主角的演技更不容小歔。若你要走进戏院看戏,请不要在电影一结束就离开,你会错过看到导演的用心。

Hanya melalui kegelapan ,seseorang itu dapat melihat cahaya.Setiap perkara berlaku atas sebab-sebab tertentu, bolehkan kita terima segala dengan Redha,inilah mesej filem Tunku Mona Riza.

******
题外话1:好久没有听到东海岸马来文,以前国营电视台会播放东海岸腔调的《Wau Bulan》。

题外话2:全院没有爆满,但是马来同胞占大部分,电影结束之后,有马来同胞鼓掌。

题外话3:我隔壁坐了独自来看电影的华人男生,我发现他好像也有被感动到哭。(其实很想知道他是怎么知道这部电影的XD)





2016年4月4日星期一

异国的菜市场

 photo DSC_0197_zpsxjii9fuq.jpg

第一次去尼泊尔是为了参加尼泊尔友人哥哥的婚礼,我们一行人从加德满都搭夜班巴士,经历八小时的颠簸山路,终于抵达靠近印度边界的小镇――卡莱雅(Kalaiya)。我们在这个并非旅游景点的小镇,度过了悠闲有趣的一周。

有人说菜市场是一个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人文和饮食文化缩影,而了解当地文化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就是――逛菜市场。于是,我们逛了几天菜市场。卡莱雅的菜市场,没有小贩嘶吼的叫卖声,有的是婆婆妈妈们讨价还价的声音,夹杂着外围的摩托鸣笛声和人群熙攘声。市场内除了我们常见的食材,还有一些无法具名的当地食材,也有衣服摊、香料摊、当地小吃摊位、当街理发服务、售卖陶瓷器具等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炭烧奶茶摊位,摊主一边煮奶茶,一边和我们聊天,还有分享奶茶好喝的秘诀,那是我那一趟旅行中喝到最好喝的奶茶。

尼泊尔人大多以香料和蔬菜料理日常菜肴,肉类则是节庆时才有的佳肴。市场内,部分当地人用简单的英语与我们交谈,内容不外乎是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做些什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有很多尼泊尔人离乡背井到大马赚取生活费,对彼此的国家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看着我们拿相机逛市场,有者更是热情地要求我们替他们拍照或者合照,虽然他们无法得到照片珍藏,但是回看拍下的画面,他们也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座菜市场可以勾勒出一座城市的生活样貌,逛逛菜市场,享受当地的家常菜肴,感受到在地人的生活气息,也是一种旅行的方式。

(文章刊登与《旅游玩家》第58期)

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

录取才是真的

 photo P1310413_zps2mdbgxbn.jpg


川友人在找工作,看她脸书的面试日记,好有趣。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自己好悲催(整理完自己的面试日记之后,就更悲催得像要撞墙了!)

在网络上申请很多相关的工作,没有回应的应该就是石沉大海了。第一家面试的出版社,面试者直接跟我说:you are over qualified。我心里明白,但是基于工作内容与环境比目前的理想,我还是投出了履历。后来发现,面试者用心良苦告诉我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提供我管道,真心感谢善良姐姐。第二家面试的是杂志社,面试者是两个大陆人,我问了很多很多问题,过程中发现我无法完全接受与理解他们的禅修宗旨。我应要求回家写了一篇指定题名的稿件并回传。我履行了答应的事,无论如何谢谢他们给我面试的机会。如苹果姐姐说的,若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工作必须追求“正命”。

我继续投出履历到网络新闻公司,他们客气地回应我,若有适合的工作岗位会跟我联系。我知道毕竟他们要找有经验的人,我也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头投履历。后来接到某家商品公司要求面试,招聘广告没有详细资料,通话中知道地点太远了,我只好拒绝。另外一通来自某国际学校的电话,对法无法等我合约结束,于是免去了应征之后的一场欢喜一场空。

第三家面试的是某著名制作公司,制作人亲自面试。面试之前,笔试的部分让我捏了一把冷汗,有指定题目和字数的写作,看着其他三个面试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我则努力在想到底要写什么去表达我想说的,最后还是写不满两页纸。面谈环节中,制作人告诉我,中文系的人不理解制作公司的操作。这当然,我们的专业不是媒体或电影。但对方很有耐心地跟我解说整个过程,让我了解工作的范畴,也指出过程会比写论文更难。论文期间,确实有让我痛苦、焦虑、卡关及其他种种状况,我还是熬过去了,被录取再来印证是不是如此苦不堪言。制作人很努力引导我说出个所以然,事实上我没有鸟瞰图的,说不出个大蓝图画面,实在很想去撞墙啊!接着,他请我写相关主题的两页纸内容,要回头再谈。(蹬愣,是现场写吗?我以为是电邮电回传作品)结果,他还是佛心地允许我电邮作品,我还是写不满两页纸(看来瞎掰的功利一整个退步了!)

找工作会磨掉一些东西,若是菱角就好。好不容易看到出版社的要求与自己的学历相关,信心满满期待可以面试,结果回信中指出经验不符,祝福我找到适合的工作。可是,应征广告中就著名有无经验皆可啊!我为什么会被拒绝?(抱头哭!)由于本科背景,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可是当老师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也不会拒绝,不过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啊!

这阵子感觉沮丧,脑海会蹦出如果能重新选择会如何?很多人都说如果重新选择,结果还是会一样,我也曾这么说。然而如果做了不一样的选择,今天会如何,没有人会知道,也无法重来,就继续往前走呗。

(笔于19032016)


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

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photo keep running_zpsrysgsjmf.jpg


上周末的第一个5K,
我吓到了自己,
不明白为什么忽然大跃进,
甚至怀疑手机程式坏掉了。
虽然不是傲人的成绩,
但是却感动得快哭了。
先天不足,得靠后天努力,
并不晓得努力能否有更多的进步,
而我必须允许自己,
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从未见过自己跑步的样子,
谢谢友人拍下了这一幕。


关于跑步,我写过:

跑步人生

我在夕阳下跑步


跑步是一场又一场的生命对话


用跑步释放自己

2016年3月15日星期二

一粒米的死亡哲学



“死亡就像一粒米,米煮熟成饭,饭熟了就要吃,吃了就要消化,消化后就要大出来,我们都是死定了!”

这段话不断在剧中被重复,我从来没有想过米米粒和死亡可以有直接关系,但原来是同工异曲,两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华人有句俗语说:民以食为大,我们重视吃饭这件事;华人葬礼多繁文缛节,我们何尝不是重视死亡这件事,却避讳谈论它。

我们都曾经历亲友的逝世,电视剧也常出现死亡的情节,比如说换重症的病人被急求,或者意外死亡的剧情,也许有被这些情节打动而掉过几滴泪,或者被勾起伤痛而痛哭过。经过电视剧潜移默化之后,急救深深烙在我们脑海里,另外促成非急求不可的原因是基于我们对亲人的不舍。关于急求不急求,原著及舞台剧提供了我们更好的思考空间。剧中的冯爸爸和方太太强调不接受急求,两人同时出现在舞台念出一段对白,其中提到:感谢疾病带走我,因为我们有时间好好准备和道别。因为不舍,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说再见;因为再也见不到,所以不要留下遗憾离开。

要如何好好说再见,你可以决定你想要的形式。我喜欢方太写给女儿的信,她交代女儿:我希望我走后,你可以跟我说bye bye,我也希望你可以哭,因为眼泪让你更有温度。是的,我们都被灌输不可以在去世的人面前哭,因为这样他们会走得不安心。当初外婆逝世时,我也被这样告知。即便是疾病带走了外婆,我并没有得到允许可以跟她道别,甚至见到最后一面。千万不要一昧地认为小孩都不懂事,忽略了他们也会经历丧亲之痛。年纪小小的我,其实躲起来哭了,哭让我们更有温度,不需要掩饰丧亲的痛苦,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件事。现在的我知道当初的眼泪是爱的表现,是应该被允许的。

原来以死亡为主轴的戏剧搬上舞台,是如此触动人心,让人更贴近死亡。虽然我曾观赏改编自《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舞台剧,演员的演技非常精湛,仿佛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但当下没有强烈感受死亡在身边。这一次,投入观赏之余,也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情变化,进行情境思考。

谢幕之后,从场内到场外每一个人都跟我说:“谢谢你来看戏。”我也谢谢他们的演出与付出,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更直接地面对死亡的议题,同时也可以重新经验那些伤痛而得到疗愈。

剧终之后,我依然害怕死亡。我希望自己可以优雅地死去,但我无法决定最后的结果,不过我可以选择跟身边最爱的人好好道别,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趟旅程画下美丽的句点。

生命影响生命,但愿善终的种子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在每个人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美丽终点》观后感,剧本改编自冯以量《善终》)

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在这里遇见莎士比亚

 photo P1320145_zpszuru9wgk.jpg

 photo P1320174_zpsxrtzldze.jpg

 photo P1320163_zps4ooawp1k.jpg

当初在PJLA的柜台看到宣传单,就被《仲夏夜之梦》吸引,难得在大马有剧团要来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其实,也因为在台湾念过原著,还探讨过改编本,而心动想要观赏。纵观各种形式的改编剧本,总有好评亦有恶评的,但就算是标榜贴近原著的,也不会是100%原汁原味的。

第一次看英国来的剧团-- The Handblebards,四个男人的小剧团,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入小黑箱剧场,演员就已经跟观众互动,台上台下传着一颗大球。开场前,他们自我介绍,他们来自英国,在自己的国家骑着脚车去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曾经有一些户外演出的经验。现场观众听到骑脚车,一阵哗然。四人扮演多个角色,还有反串演出,甚至用道具来取代角色的存在。全程只有一个像帐篷的舞台背景,也是充当道具的“后台”,换装及进出场以此为幕。演出没有太多的配乐,只用了脚车的小铃铛作为换场的提示,还有Xylophone 及笛子穿插其中。他们的口白清晰,换场很流畅,更好玩的是所有道具都是再循环物品所制成的,这样轻便的制成品,容易携带。因此,可以理解他们为何能骑着脚车去演出了。

演出整体保留了原著框架,演员们动作灵敏,开场前的互动已经散发欢乐气氛,演出中敏捷且滑稽的肢体语言更是引来了不少笑声。他们有户外演出的经验,虽然在小剧场内,不过也加入一些环境剧场元素。过程中,请了台下两个中年外国观众来客串精灵的角色,最后的段落更是有一票观众在舞台上配合演出。虽然不知道那些被请上的人是不是演员,但是配合度超好,从头到尾让人捧腹大笑。即便英文听力不好,听起来很吃力,由于读过原著也知道他们在演什么,也是有戳到笑点的地方。

带着欢乐离开剧场,演出是否有背离或者贴近原著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无中场休息的表演,还是让人全程都投入参与。有活力的年轻帅哥剧团,以最简约的环保道具,骑车脚去演出,但是表演一点儿都不逊色。


跑步的父子

 photo 2016220085225_zpsf3l2mfox.jpg



跑步被列入今年的愿望清单里,要努力地跑。上周因为国大操场有中学生的运动会,换了一个跑步场景,依湖而跑。这里的坡度很高,跑得很慢,很热闹且风景很美。

跑着跑着,听到一个小孩一直在喊“ayah,ayah,ayah......”后来爸爸超越了我,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爸爸,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个肉肉的小男生。爸爸放慢速度让儿子跟上,然后又牵着他的小手走了一小段。接着,爸爸转头跟儿子说:“Lari,Larilah”,于是儿子又跑起来了,非常温馨的画面。公园里还有很多马来家庭在运动,有些学生在办活动、有些父母带着小孩出来晒太阳骑脚车、还有姥姥少少在跳健康操。

看着那一对可爱的跑步父子,我想以后我也要带小孩去跑步。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后摇的节奏是一种形容词

 photo DSCF2076_zpsqkdo9sxr.jpg


在某个音乐会上,我跟他说:
我发现自己似乎做什么,
都比别人慢了几拍,
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完成。
他回说:你是后摇音乐啦,
节奏很慢,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
享受那种独有的节奏。
我喜欢这样漂亮的形容词。

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

关于热血的梦想



Chiu 导拍摄的全民电影《Ola Bola》,在新春期间上映。未上映之前,各大电台已经强打,就算是上映期间避免阅读网络上的文章,也会在电台与电视台听到或看到很多推荐片段。故事讲述马来西亚80年代的体坛,足球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运动项目,多个种族组成的球队,积极争取晋级奥运会的门票,同事窥探不同文化背景的任务所面对的困境。

有几个剧中人物深得我心,其中之一就是最受欢迎的Rahman--足球评述员。虽然是业余的评述员,但是他不放弃每个练习的机会,甚至是在和两个女儿玩乐的互动中也沉浸在足球评述之中。“Practice make perfect”,他终于有机会做现场报道,即便在中场休息得知大马退出奥运会之后,也尽力地完成那一次专业的现场报道。Muthu的角色,让我想起了《Jagat》,这也是印度社会的雷同的缩影。另一个与Rahman有部分雷同特征的角色--阿财,一个后备球员。即使是后备,他也认真练习,等待上场发挥,因为如他说的:就算是小螺丝也有它的作用。最后,他等到了上阵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体现出“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的说法。Muthu为了追求奥运会的足球梦,他努力地练习守门员的技巧,无闲暇时间去椰林里帮父亲载送椰子;弟弟们为了成就哥哥,胆粗粗地开了罗里出去,结果酿成车祸,惹来父亲的怒吼。在关键时刻,全场的期待与焦点落在Muthu 身上,最终守住了关键性的一球,父亲也露出喜悦的表情,引以为傲的眼神。Muthu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联想到《Jagat》,那是另一个印裔社会的缩影;美玲(Tauke的妹妹)一角,成绩好却无法升学,则是华人在那个年代的社会缩影。故事线有点松散,每一个主要的人物都要带到,以至于人物的心里变化层面铺成也许不够厚实,例如Tauke与妹妹的情感刻画、Tauke退出与重返球队的决定、Ali和Eric的争执、Muthu面临理想与家庭的挣扎,其中的转折可以更扎实。

每件事情都有正负评价,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有人说编剧背离了历史、有人认为这又是强调种族和谐与爱国情操的故事、有人说导演主打素人,但是素人的演技并没有太好。电影有注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物纯属虚构,掀起争论的是在大赛中射龙门的沙巴华裔青年被改成巫裔,不符合实情,其实我很好奇到底有没有观众真的在意电影中是谁踢进致胜的一球。若把“重现大马足球辉煌的时代”看作是一种宣传手法,也不为过,毕竟电影也需要票房的支撑。无论导演是否刻意“串改”,历来取用历史题材也许是个大哉问,不仅是电影,历来电视剧、戏剧等等,只要改编自历史事件,都会相对背离部分真实,也会引来争议(这样的课题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种族和谐的问题,也视乎你如何看到,其实电影中那些对话及语码的转换,也是你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场景,不是吗?“要赢一起赢,要输一起输”,成败无关荣辱,而是一支足球队的团队精神,不是英雄主义,一个人赢不了一场比赛,这不也是一个马来西亚精神的最好写照?至于是不是要用素人演员,我只是比较在意有没有把角色诠释得好,三个印裔小孩演技非常生动。

贯穿Chiu导一向主打使用素人演员,重现大马80年代初的生活场景,例如funfair、割胶、缝衣厂等等,加上航拍大马美景,摒除上述种种具有争议性的因素,无论你懂不懂足球,个人认为这一部电影更多的是在叙述梦想的完成。抗衡现实因素为遥不可及的梦想拼搏,需要热血与坚持,更需要很多人在背后成就,你不能因此而动容?

2016年2月5日星期五

就算没有声音也要继续唱的黄玠玮



认识黄玠玮是因为风和日丽唱片行的小屋唱游系列活动,黄玠每次在宣传小屋演出的时候,常会说“记得来看我妹黄玠玮”的演出,但每次都与她的演出擦身而过,而一直都没有真正去留意她的歌路。直到知道她要来大马演出,开始去搜寻她的Youtube,印象中她的外形非常清新,想必歌路应该也是小清新系的,一听她的新专辑才知道并非风和日丽的景色,而是梦幻轻电音风格。

一场小型音乐会,黄玠玮是吉他手,带着鼓手白虎和贝斯手老斑,结合电音呈现出最完成编曲的演出。演出中很专注唱歌的她,说了一些歌曲背后的故事。两年前,她获知声带受损并且出现萎缩状态,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目标及志业的人来说,声带受损就像被医生判死刑那般。那时候的她非常沮丧,恰好看了看了小说《The Fault in our Star》,于是创作了《生命中的美好遗憾》这首歌。“尽管如同宇宙尘埃,我仍想要抓住每一刻的呼吸”,编曲循序渐进,黄玠玮写出了她的亲身经历的感受,她说没有想到这首歌也激励了别人。她花了一段时间才能诚实面对自己生病的事实,因为自己的身体出现状况,所以只有自己能阻挡自己前进,于是“你给我勇气/你给我信心/你给我光明/你给我我自己”,不要急着长大,唯有拥有《面对明日的勇气》,才能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然而根据歌曲创作的日期,《面对明日的勇气》是先完成的。)

在台北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冬季到以台北来看雨》是很写实的情景,一年中3/4的时间台北在下雨,冬雨、霉雨都是湿达达的。于是,黄玠玮想象台北盆地下雨下到变成一个湖,人们就是在水里的人鱼了,创作出《人鱼》。创作果然需要天马行空的画面,那些画面令人会心一笑。《思念你》是叙说她与阿祖一起生活的日子,把对阿祖的思念写进歌曲里,她还说每次唱这首歌,会勾起许多回忆,情绪都很澎湃。《For Syria》是在电视上看到叙利亚内战新闻,有感而创作,即便写一首歌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改变,但是她试图揣摩面对内战的人们所承受的痛苦,希望在远方以这样的方式可以给他们祝福。

第二章个人EP《亲爱的,你听见了吗?》,是提醒在喧闹纷扰生活中的人们,是该停下来听一听真实自然界和自己的的声音。没有想到第一次看她的演出,不是在台北,而是在大马。她的歌声暖暖的,让全场凝神地听着她唱歌。她那把带些沙哑但不失力道的声音,温暖动人的词曲,就算是声带出现萎缩现象,也多么想要继续唱给你听,亲爱的,你听见了吗?


演出歌单(试听网址

暖阳
chaos
无形的手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也许
Youth (cover)
面对明日的勇气
那些失去的
人鱼
思念你
Fog Forest
Good Time
For Syria
亲爱的,你听见了吗

2016年1月20日星期三

揪心的印度社群故事

近期很多人推荐《Jagat》,趁电影下画前去贡献了一张票根。整部电影不煽情,尤其是小男孩父亲没有钱买裤带这一幕非常难忘,很揪心,独自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电影院。回家的路上,甚至临睡前,整颗心都还是纠结。Jagat 一词源自梵文,是Jahat 的意思(马来文的坏蛋),为何命名Jagat而不是直接取用Jahat,导演在电台访问的时候说起,Jagat是印度小混混发音不准的念法。

一个印度籍大马导演的剧本,一个印度家庭的故事,一群素人的演出,真实地呈现出贫穷印度家庭的生活面貌。故事有两个主轴--一是大人变坏,一是小孩也走向一样的道路,两条故事线交汇融合,两者并无纯粹的原因。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带出多个层面的问题。创意无限的小朋友被框在制度里,框在生长环境里。当女老师问谁要参加服装比赛,要扮演什么角色,小男孩想要打扮成Michael Jackson,他被同学取笑,老师说:always think out of box is nothing wrong。美术课的时候,他发挥创意,得到同学的赞赏,换来的是老师打了低分,还要卑微地才讨到心目中的分数。虽然always think out of box is nothing wrong,但他不被允许发挥想象力、不被允许发问、更不能质疑老师,就算多不愿意只能全盘接受。当他与老师对峙,被迫接受那没有答案的回应,而老师喊出:父亲、母亲、老师,同学们共同回应的是:“神!” 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我在大学的时候,教授已经告诉我不要迷信老师,即便是小时候非常信任老师。

小男孩的父亲是印度低下社群的典型人物,认为知识可以改变生活的品质,希望下一代不要重蹈覆辙,让历史不断重演。小男孩是被逼着学习,他不知道“why we need to go to school?”,甚至提出:如果无法记老师所教的东西,该怎么办?父亲也许并非不明白这些难处,只是追求文凭在他而言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脱离贫困的生活。当他看见儿子房间贴满绘画,还有自制的Michael Jackson 的服装,便质问儿子:你是要当entertainer?随即把一切都撕毁了,小男孩只能默默地看着事情发生。

大人往往是环境所逼,为了生存,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不顾一切,摆荡在对错是非之间,尝试取得平衡。因为贫穷,你连生命的尊严也没有。小男孩的生活中有两个"坏蛋"叔叔,让他看到了很多时候不是受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是要如何出头才是根本,无论使用任何方式。拳头若能解决问题,就能先行,一如小男孩被霸凌的时候,狠狠地出手,因为不回拳就只有吃拳头的份儿。一个加入黑社会的叔叔,为着脱贫,想尽办法赚钱,也是为家人争一口气,虽然有其不可违的原则,始终抵挡不住他人的陷害。另一个捕鱼为生的叔叔,常常是小男说话的对象,即便无法解释小男孩追问受教育赋予的意义,也鼓励着他学习,他最终是逃不过自己的心魔而走上了绝路。小男孩妈妈递上嫁妆、他爸爸把叔叔保释出来之后给了一个拥抱,那一幕我的眼泪就无法停止。吸毒、打架、酗酒、参加黑社会等行为,即便在得到教训,受到制裁之后,回头时路在哪里? 身不由己,然而又有多少人得以理解自己呢?这何尝只是印度社会的故事?最后一幕,当大人递香烟给小男孩,他伸手拿取一根香烟,面对垃圾山,镜头无限放大,这将是一个循坏的故事,仿如垃圾山轻易被遗忘。

取景、剪接和配乐并没有一贯宝莱坞的手法,画质并没有特别理想,然而整体利落连贯。导演希望电影风格有别于宝莱坞,也尝试打破人们对印度电影的刻板偏见与印象,试图建立自己的风格。朴素小镇的风景很美,如电影中男主角叔叔说的,大自然给你sea view & hill view 都是免费的,只要打开你的感官去感受。电影的其中一幕用了许冠杰的《半斤八两》,我脑海有闪过雅思敏的影子,其实并不是模仿,而是导演小时候受邻家影响,这是他熟悉的90年代华语歌曲,那一幕的配乐与剧情很搭调,诚如导演说的 harmony visual dengan lagu;然而小小败笔在于两个华人黑社会大佬的一小段中文对话,也是一定程度的隔阂造成的,但无大碍。

导演花了十年的时间拍出这部电影,这也许是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如此揪心,却又如此真实,那共鸣和触动是不分种族的,这是马来西亚电影的精神。





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

寻找香格里拉的世界




已经好几年没有做岁末回顾,一来则懒,二来则没有定制什么非达成的目标的习惯。一整年下来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值得一一记录,却不想变成流水帐似的,部分因为疲乏而提不起劲。今天默默写下一些清单,想要督促自己。
********

新年才过了第二个星期,工作上就面对不愉快的事情,被小人陷害,一肚子气。说来说去,也就是“腐烂”的文化你要嘛接受,要嘛离开,没有任何可以改变的事情,我沉默到极度想要开口问候他们的祖宗了。大概写在脸书上也是发泄,毕竟也有发泄的管道。脸书的回顾功能中,看到了自己在四年前写的一段文字:


匆匆忙忙,恍恍惚惚又过了第二个星期二。上课的途中脚车“落链”,像没睡醒的疯婆子在椰林大道及和平东路之间穿梭,竟然还能赶上上课时间。午餐的希腊食物,和那假冒的希腊空间,仿佛把时间凝住在音乐里、在食物里、在话题里、在陌生的交谈中,有限的时间之外。之后,重回东区那家小店,还是迷路,开口说起广府话,诧异电源叫出了我的名字,聊了一些关于激光片羽的故事。一个人的晚餐,坐在那一个凌晨喝汤的店家,选择背对商圈人群的位置,只是偶尔厌倦总是热情的这一个空间。

当要选择放弃,原来在制度底下有过不了自己关卡的牵制,此刻似乎等同与毫无选择。硬着头皮也要完成,认真去做就能实现梦想,然而别以为认真就能写好,以为写好就能抬起头;我只想起脚车完成自己旅行的英雄。忙碌的一天,有的是生活的痕迹,并没有字数的累积。香格里拉在哪里?生活的香格里拉在心中。

---------------------------

匆匆忙忙,在小人的陷害之中又过了第二个星期一。上班时刻被叫进会议室,他们说完了,我一句都不想说,反反复复在同样的点上穿梭,幸好没有直接爆粗问候他人祖宗。那些假冒的善意、那些歪曲的道理、甚至带有恐吓成份的言语、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文化旗帜”,在无法改变里,在去留徘徊中。之后,我想说并非什么事情都得到赞美,你要求要正面对待工作,然而往往得到负面的回馈,是无法对话的。话不投机,我连开口都懒了。五个人的会议室,三个人的认错,两个人的同谋,这个环境总是太有心计。

不要吓唬的言语,世道再坏,还是自有留人处。回头草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吗?我是一笑置之,好马自当该如何选择,回头草也是个人选择。这里不是认真就能被看重,然而认真不比速度来得好。小人当道,我会等着离开。给了你数字的累积,还好我还有完成稿子的能力,还好有黄玠娃娃百听不厌的慰藉歌曲。

******

今天看到很多人写哀悼David Bowie的文章,对于此一有影响力的歌手,我一无所知,今天听了一些他的歌,知道他的音乐影响了许多人。

看到友人分享与David Bowie 合作多年的音乐人 Tony Visconti 在 FB 向他致敬的一段文字:他总是做他想要做的事,不但要找自己的方法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完美。他的死,就跟他的生命一样,都是伟大的艺术。他创造了《Blackstar》当作给世人的临别礼物。他是个不凡的人,充满爱与生命力,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大哭一场吧!

世上走一遭,如此无憾。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