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给悲伤一个位置艺术学习营

周末早上驱车去星洲日报礼堂出席第二天的讲座,主题是:给悲伤一个位置— 陪伴丧亲者艺术学习营

以量是第一个演讲嘉宾,演讲的主题是:给悲伤一个位置。

他开始雕塑一个家庭,祖父母、父母、儿子和女儿共八个人,让观众看到一个家庭存在着许多用肉眼看不到的关系,而那些离去的人会带来悲伤和失落。

以量问:“在一个家庭里要选择有一个人该死,谁最该死?祖父母?父母?小孩?”

大部分观众都认为是年老的长者,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开始出现状况,准备我们面对他们的死亡,所以很自然地我们会有这样刻板的印象。

可是以量说:“没有一个人该死。任何一个人死了,家里每个人都会悲伤,都要经历失落。”

当头棒喝的一句话。记不起在哪一本书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死亡不属于老人、年轻人或小孩的,死神要召唤的只有死人。

一个小时半,以量分享了另外三个丧亲者的故事:
1。8岁丧母的孩童
2。24岁丧母的男生妈妈陪他渡过生日以及妈妈缺席的婚礼。)
3。60岁丧妻的独居老先生

这些故事在以量的部落格读过了,当听到以量重述时,感动还是很深。从三个丧亲者的故事,我们看到处在不同年龄,不同角色,会影响一个人的悲伤经历,同时也影响悲伤的长度及深度。不管什么状况之下,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哀伤和失落。

以量也分享关于遗憾。
1.客观性遗憾:所有人公认的遗憾,这会导致当事人经历很深很长的悲伤。
2.主观性遗憾:这种遗憾出自于丧亲者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和当事人的个人特质有关。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讯息:
1.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经历悲伤。
2. 我们要主动去经历悲伤。
2.请允许小孩/老人有悲伤的权利。
3.试着去体谅那些悲伤时不可理喻的行为言语,因为那些都是经历哀伤时的正常反应。
4.悲伤之后,希望随之而来。

******

中午时段,马来西亚注册辅导员李志祥的演说“从退化到转化,照顾他,也照顾自己”。

关于退化和转化的重点分享:

1.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但是我们可以转化死亡经验对我们的意义。
2.退化是停滞在哀伤反应,无法随时间消退,会阻碍个人前进或发展。
3.失落感来自身体的退化、生命的结束、一些事物在非自愿情况下被夺走。
4.失落感体现在生理、心理、行为、思想和感受。
5.哀伤是失落经验所产生的反应。
6.“失去”将人连接起来,让人更懂得彼此关怀。(Elizabeth Kubler Ross)
7.复原的概念:不是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是在经历哀伤之后可以重新发挥功能。
8.关怀不在临终,临终需要关怀。

志祥也分享了三个个案。(还有一个记不起来,由于现场禁止录音和录像,为此不在这里分享故事的过程。)

1.一个憎恨爸爸的小孩
2.一个曾经堕胎而不敢怀孕的妈妈

从个案分享中,我们看到很多事情可以被转化。但是,这些个案都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把看事情的角度转换过来,同时接受当中的转变。志祥带出一个讯息:不要奢望所有的事情就像投影在墙上的文字那般简单,三言两语就能够把事情转化。

在安慰丧亲者,请记得不要说:
1.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便。
2.看开点不会有事的。
3.我了解你的感受。
4.时间会治疗一切。

此外,志祥也提到助人者应该好好照顾自己。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有:

1.助人者会为丧亲者感到心痛,也会为丧亲者哭。
2.助人者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助人者永远需要学习,才可以不断地自我成长,在助人的路上走得更远。
3.助人者必须接受自己和环境的局限。
4.助人者也是人哪,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被帮忙。

******

下午的交流环节,以量开始呈现疲惫状态,他说脑袋像电脑当机,没有办法整理想法。然后,把问题抛给志祥,很真情流露的一个辅导员。喜欢以量和志祥的互动,他们的默契很好。以量在和观众互动的过程中说了一句:“我们是叛徒,得空回来给你们看一下,给你们砍手砍脚。”我们也许纳闷,也许惋惜像以量和广志那样出色的辅导员向外发展。不过,因为环境和资源的局限,他们选择离开,在国外过自己的生活,没有对错。他们还是很爱马来西亚,不然不会千里迢迢搭飞机回来出席讲座会,我是这样认为。

******

讲座结束,遇见工作坊的友人,聊了一下。当下的想法是:这次的讲座让人获益不浅,听了,懂了。一旦事情发生,我们能不能面对,毕竟还没有发生的事,无人知晓。当死神来临时,我们会怎样去面对,连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至少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准备。

谢谢所有成就这次讲座会的人。感恩以量、广志和志祥的分享,祝福这群默默耕耘的沉默羔羊。

没有评论: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