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工作坊的涟漪

从双溪大年回来了。星期一回到工作岗位,睡醒的那刻感觉好失落。我想是因为工作坊的冲击很大,加上情绪起伏像坐过山车,一下子没有办法适应,所以在胸口和脑神经里的失落陪伴我一整天。

回来之后,无论吃饭、开车、工作、如厕、洗澡、睡觉,一直没有办法停止思考。除了回想工作坊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自己的体验和别人给于的启发盘旋在脑子。慢慢地沉淀,试着慢慢地整理自己的思绪。心情很好,每天醒来都觉得世界很美好,这种感觉真棒。思考,并没有让身心疲累,反而是愉悦的。

然后,隔天拿起书架上的《已亮的天空—走出家庭创伤的故事》,用两天时间把它读完了。从来不知道自己阅读的速度可以那么快。在很早之前听过以量的故事,可是读着《已亮的天空》还是忍不住掉泪,我知道那是感动的眼泪。

《已亮的天空— 走出家庭创伤的故事》是以量的第一本著作,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说他的故事。爸爸的好赌导致倾家荡产,爸爸离家出走后,在大家庭中长大的以量和妈妈及姐姐为千夫所指。对于父亲的出走和不负责任,以量开始憎恨父亲。十三岁那年,罹患癌症的爸爸回到家里寻找庇护。他会趁爸爸一个人在家时,把爸爸的药倒掉,夺走他的食物,用各种行动伤害父亲。他以为这样得以平衡他的心情,直到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的憎恨随着落幕。他后悔了,活在愧疚里。

爸爸离开了,妈妈的希望完全托付在儿女身上。他们还不及处理失去爸爸的悲伤,妈妈也不幸患上癌症。倔强的以量兼职赚钱,分担家里的经济,同时为了证明自己有求生能力。那段无助彷徨的日子,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飙车来发泄情绪。以量十八岁的农历新年,妈妈已经病入膏肓。元宵节那天,他们俩决定不用药物延长妈妈的寿命,让她好好地离开。

以量终于完成了大学,成为化学工程师,实现对妈妈的承诺。高薪的生活没有带给他快乐,因为父母的相继离开,让他尝尽“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煎熬。在机缘巧合下,他接触了辅导,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抽丝剥茧。他走在自我了解,探索家庭的道路上,慢慢地成长,慢慢地体会生命,走过年少时期的家庭创伤。

自序上他这样写着:
我相信我们渴望的不是对与错,而是爱与自由。我相信没有事情是意外发生的,而是一桩又一桩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我相信我们无法被击败或受伤,而是不断地持续成长。

从书中摘录一些很有力量的文字分享:

1.家庭塑造我,但我更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
2.希望你看到不幸的背后有一份礼物等待你去领取。
3.我开始懂了,很多悲恸事件的发生不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既然它们发生了,就不妨给它一个位置,一个定位。给它一个被尊重的位置,给它一个被感恩的定位。
4.我觉得,这世界是爱、是恐惧、或是什么都不是,我都有权利去选择,去相信。
5.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可是我可以试着改变我看它的方式。认清生命里没有人逼我成为受害者,除非我自己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从憎恨父亲到宽恕他的不是,失去妈妈的失落,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去面对、从感受家人负他到爱他、从曾经想放弃生命到热爱生命,以量用文字娓娓道出自己生命的故事,见证他从愤怒的青少年蜕变成一个充满能量的助人者。

没有评论: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