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u 导拍摄的全民电影《Ola Bola》,在新春期间上映。未上映之前,各大电台已经强打,就算是上映期间避免阅读网络上的文章,也会在电台与电视台听到或看到很多推荐片段。故事讲述马来西亚80年代的体坛,足球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运动项目,多个种族组成的球队,积极争取晋级奥运会的门票,同事窥探不同文化背景的任务所面对的困境。
有几个剧中人物深得我心,其中之一就是最受欢迎的Rahman--足球评述员。虽然是业余的评述员,但是他不放弃每个练习的机会,甚至是在和两个女儿玩乐的互动中也沉浸在足球评述之中。“Practice make perfect”,他终于有机会做现场报道,即便在中场休息得知大马退出奥运会之后,也尽力地完成那一次专业的现场报道。Muthu的角色,让我想起了《Jagat》,这也是印度社会的雷同的缩影。另一个与Rahman有部分雷同特征的角色--阿财,一个后备球员。即使是后备,他也认真练习,等待上场发挥,因为如他说的:就算是小螺丝也有它的作用。最后,他等到了上阵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体现出“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的说法。Muthu为了追求奥运会的足球梦,他努力地练习守门员的技巧,无闲暇时间去椰林里帮父亲载送椰子;弟弟们为了成就哥哥,胆粗粗地开了罗里出去,结果酿成车祸,惹来父亲的怒吼。在关键时刻,全场的期待与焦点落在Muthu 身上,最终守住了关键性的一球,父亲也露出喜悦的表情,引以为傲的眼神。Muthu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联想到《Jagat》,那是另一个印裔社会的缩影;美玲(Tauke的妹妹)一角,成绩好却无法升学,则是华人在那个年代的社会缩影。故事线有点松散,每一个主要的人物都要带到,以至于人物的心里变化层面铺成也许不够厚实,例如Tauke与妹妹的情感刻画、Tauke退出与重返球队的决定、Ali和Eric的争执、Muthu面临理想与家庭的挣扎,其中的转折可以更扎实。
每件事情都有正负评价,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有人说编剧背离了历史、有人认为这又是强调种族和谐与爱国情操的故事、有人说导演主打素人,但是素人的演技并没有太好。电影有注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物纯属虚构,掀起争论的是在大赛中射龙门的沙巴华裔青年被改成巫裔,不符合实情,其实我很好奇到底有没有观众真的在意电影中是谁踢进致胜的一球。若把“重现大马足球辉煌的时代”看作是一种宣传手法,也不为过,毕竟电影也需要票房的支撑。无论导演是否刻意“串改”,历来取用历史题材也许是个大哉问,不仅是电影,历来电视剧、戏剧等等,只要改编自历史事件,都会相对背离部分真实,也会引来争议(这样的课题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种族和谐的问题,也视乎你如何看到,其实电影中那些对话及语码的转换,也是你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场景,不是吗?“要赢一起赢,要输一起输”,成败无关荣辱,而是一支足球队的团队精神,不是英雄主义,一个人赢不了一场比赛,这不也是一个马来西亚精神的最好写照?至于是不是要用素人演员,我只是比较在意有没有把角色诠释得好,三个印裔小孩演技非常生动。
贯穿Chiu导一向主打使用素人演员,重现大马80年代初的生活场景,例如funfair、割胶、缝衣厂等等,加上航拍大马美景,摒除上述种种具有争议性的因素,无论你懂不懂足球,个人认为这一部电影更多的是在叙述梦想的完成。抗衡现实因素为遥不可及的梦想拼搏,需要热血与坚持,更需要很多人在背后成就,你不能因此而动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