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现代音乐节—城市会唱的歌

第一届吉隆坡现代音乐节(Kuala Lumpur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KLCMF )在吉隆坡举办长达三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参与其盛。这一次的主题是“If the city had a voice,what will it sings?”

对于现代音乐而言,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较为熟悉的是现代流行音乐。第一个晚上的主题是“We Built This City”,音乐家们用声音建立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同时把其他城市里的声音带到我们这个都市。坐在大学的讲堂里犹如置身在交响乐演奏现场,每当表演者在台上准备,连空调都安静下来。半场演出,完全没有电子器材的干扰,观众屏息欣赏着乐章,在完整的演出之后才给予鼓励的掌声,深怕破坏了演出。

Ahmad Muriz Che Rose 的乐章,用bonang,saron pekin(gamelan 的其中两种乐器,因构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笛子说着来自东马和南中国海凄美的故事。故事的画面浮现在观众面前,仿佛我们也见证了这段故事的发生。Adeline Wong 的作品最为贴近吉隆坡人。除了现场的钢琴弹奏,整首曲子也收集来自这座城市你我熟悉的音效— 塞车时的鸣笛声、庸扰的人声、电子器材和机器造作的声音、城市中平时忙碌的人声和车声等等。上半场演出的最后一支曲子是国际作曲家— 余家和的<狂草>,灵感来自书法。中阮演奏家王美玉和中、小提琴的跨界合作,另有一番风味。

熟悉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些陌生的演奏方式,形成似有若无的节奏。年轻的作曲家用不和谐的规律,说着他们生活的那个城市里的故事。星期五晚上听了四首作品离开了,有点遗憾的没有见识到外国作曲家带来的声音,反而听见更多本土被忽略的声音。

“Remixed: City after dark”。周末,入夜之后的繁华都市,会听到怎样的声音?酒吧里强劲的旋律、收音机说话的声音、飞驰而过的车辆、时钟的滴答声、风扇转动的阵阵风声、引擎和路面摩擦的协奏。黑夜吞噬白天的不安与烦躁,回归宁静,还城市一个安稳。不全然。也许因为人们停下了脚步,更能清晰地听到白天的声音,那些熟悉的声响,此时此刻却是如此另类。或许唯美。对某些人来说,这样不和谐的声音只能和噪音画上等号。

夜晚的寂静和周末的狂欢是你我所认识的夜幕。然而,原来在天亮之前,繁忙的街道安静得让独自在路上的行人有点害怕。入睡后的市中心,建筑物里正发出不同的声音。星期六晚上11时,一群人和音乐家在The Annexe Gallery 听着城市进入夜晚之后的声音。Electroacoutic 原来可以很好玩。

开场的<光月家客>,颠覆传统的客家山歌形式,以电子音乐入山歌,配合行为艺术的表演,是马来西亚独立音乐少有的尝试,让人耳目一新。接着有来自墨西哥的音乐、一个读诗的女人的声音和印尼的电子音乐。这一晚,电子音乐是周末的主角,在充满艺术味道的场所大放异彩。

黄楚源的音乐
,有别于他剧场式的音乐,现场加入三位人声创作,不是Acapella,而是没有规律的人声音乐。多角形的物体其实是微小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声音的多变性也是如此,当东西结合就能产生另一个新事物,所以在册子里头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的作品,很有想象空间的文字:

Dots maybe small
And easy to draw
To naked eyes they are fine
Connected dots become a line

Lines can be found anywhere
some as thin as hair
Join them up on each end
Be sure not to intersect them

The length can be different or same
Leave no open plane
The result is no longer a dot
The new name is called polygon

Goh Lee Kwang 的作品最玩味,收集了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在演奏前,工作人员关掉现场所有的灯光。在一片乌漆抹黑之中传来一些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刚开始,我和其他观众一样,好奇地寻找声音的来源。可是,后来想想,音乐创作者的用心就在这里。因此便享受着玻璃瓶子滚动、撕报纸、砸吕罐、口哨声、甚至坐在我旁边的老外的喷嚏声,这样的一首作品。

音乐是不分种族,国籍的共同语言,就算听不懂某一种语言,不需要翻译,只需要感受。

没有评论: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