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

录取才是真的

 photo P1310413_zps2mdbgxbn.jpg


川友人在找工作,看她脸书的面试日记,好有趣。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自己好悲催(整理完自己的面试日记之后,就更悲催得像要撞墙了!)

在网络上申请很多相关的工作,没有回应的应该就是石沉大海了。第一家面试的出版社,面试者直接跟我说:you are over qualified。我心里明白,但是基于工作内容与环境比目前的理想,我还是投出了履历。后来发现,面试者用心良苦告诉我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提供我管道,真心感谢善良姐姐。第二家面试的是杂志社,面试者是两个大陆人,我问了很多很多问题,过程中发现我无法完全接受与理解他们的禅修宗旨。我应要求回家写了一篇指定题名的稿件并回传。我履行了答应的事,无论如何谢谢他们给我面试的机会。如苹果姐姐说的,若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工作必须追求“正命”。

我继续投出履历到网络新闻公司,他们客气地回应我,若有适合的工作岗位会跟我联系。我知道毕竟他们要找有经验的人,我也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头投履历。后来接到某家商品公司要求面试,招聘广告没有详细资料,通话中知道地点太远了,我只好拒绝。另外一通来自某国际学校的电话,对法无法等我合约结束,于是免去了应征之后的一场欢喜一场空。

第三家面试的是某著名制作公司,制作人亲自面试。面试之前,笔试的部分让我捏了一把冷汗,有指定题目和字数的写作,看着其他三个面试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我则努力在想到底要写什么去表达我想说的,最后还是写不满两页纸。面谈环节中,制作人告诉我,中文系的人不理解制作公司的操作。这当然,我们的专业不是媒体或电影。但对方很有耐心地跟我解说整个过程,让我了解工作的范畴,也指出过程会比写论文更难。论文期间,确实有让我痛苦、焦虑、卡关及其他种种状况,我还是熬过去了,被录取再来印证是不是如此苦不堪言。制作人很努力引导我说出个所以然,事实上我没有鸟瞰图的,说不出个大蓝图画面,实在很想去撞墙啊!接着,他请我写相关主题的两页纸内容,要回头再谈。(蹬愣,是现场写吗?我以为是电邮电回传作品)结果,他还是佛心地允许我电邮作品,我还是写不满两页纸(看来瞎掰的功利一整个退步了!)

找工作会磨掉一些东西,若是菱角就好。好不容易看到出版社的要求与自己的学历相关,信心满满期待可以面试,结果回信中指出经验不符,祝福我找到适合的工作。可是,应征广告中就著名有无经验皆可啊!我为什么会被拒绝?(抱头哭!)由于本科背景,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可是当老师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也不会拒绝,不过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啊!

这阵子感觉沮丧,脑海会蹦出如果能重新选择会如何?很多人都说如果重新选择,结果还是会一样,我也曾这么说。然而如果做了不一样的选择,今天会如何,没有人会知道,也无法重来,就继续往前走呗。

(笔于19032016)


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

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photo keep running_zpsrysgsjmf.jpg


上周末的第一个5K,
我吓到了自己,
不明白为什么忽然大跃进,
甚至怀疑手机程式坏掉了。
虽然不是傲人的成绩,
但是却感动得快哭了。
先天不足,得靠后天努力,
并不晓得努力能否有更多的进步,
而我必须允许自己,
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从未见过自己跑步的样子,
谢谢友人拍下了这一幕。


关于跑步,我写过:

跑步人生

我在夕阳下跑步


跑步是一场又一场的生命对话


用跑步释放自己

2016年3月15日星期二

一粒米的死亡哲学



“死亡就像一粒米,米煮熟成饭,饭熟了就要吃,吃了就要消化,消化后就要大出来,我们都是死定了!”

这段话不断在剧中被重复,我从来没有想过米米粒和死亡可以有直接关系,但原来是同工异曲,两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华人有句俗语说:民以食为大,我们重视吃饭这件事;华人葬礼多繁文缛节,我们何尝不是重视死亡这件事,却避讳谈论它。

我们都曾经历亲友的逝世,电视剧也常出现死亡的情节,比如说换重症的病人被急求,或者意外死亡的剧情,也许有被这些情节打动而掉过几滴泪,或者被勾起伤痛而痛哭过。经过电视剧潜移默化之后,急救深深烙在我们脑海里,另外促成非急求不可的原因是基于我们对亲人的不舍。关于急求不急求,原著及舞台剧提供了我们更好的思考空间。剧中的冯爸爸和方太太强调不接受急求,两人同时出现在舞台念出一段对白,其中提到:感谢疾病带走我,因为我们有时间好好准备和道别。因为不舍,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说再见;因为再也见不到,所以不要留下遗憾离开。

要如何好好说再见,你可以决定你想要的形式。我喜欢方太写给女儿的信,她交代女儿:我希望我走后,你可以跟我说bye bye,我也希望你可以哭,因为眼泪让你更有温度。是的,我们都被灌输不可以在去世的人面前哭,因为这样他们会走得不安心。当初外婆逝世时,我也被这样告知。即便是疾病带走了外婆,我并没有得到允许可以跟她道别,甚至见到最后一面。千万不要一昧地认为小孩都不懂事,忽略了他们也会经历丧亲之痛。年纪小小的我,其实躲起来哭了,哭让我们更有温度,不需要掩饰丧亲的痛苦,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件事。现在的我知道当初的眼泪是爱的表现,是应该被允许的。

原来以死亡为主轴的戏剧搬上舞台,是如此触动人心,让人更贴近死亡。虽然我曾观赏改编自《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舞台剧,演员的演技非常精湛,仿佛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但当下没有强烈感受死亡在身边。这一次,投入观赏之余,也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情变化,进行情境思考。

谢幕之后,从场内到场外每一个人都跟我说:“谢谢你来看戏。”我也谢谢他们的演出与付出,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更直接地面对死亡的议题,同时也可以重新经验那些伤痛而得到疗愈。

剧终之后,我依然害怕死亡。我希望自己可以优雅地死去,但我无法决定最后的结果,不过我可以选择跟身边最爱的人好好道别,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趟旅程画下美丽的句点。

生命影响生命,但愿善终的种子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在每个人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美丽终点》观后感,剧本改编自冯以量《善终》)

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在这里遇见莎士比亚

 photo P1320145_zpszuru9wgk.jpg

 photo P1320174_zpsxrtzldze.jpg

 photo P1320163_zps4ooawp1k.jpg

当初在PJLA的柜台看到宣传单,就被《仲夏夜之梦》吸引,难得在大马有剧团要来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其实,也因为在台湾念过原著,还探讨过改编本,而心动想要观赏。纵观各种形式的改编剧本,总有好评亦有恶评的,但就算是标榜贴近原著的,也不会是100%原汁原味的。

第一次看英国来的剧团-- The Handblebards,四个男人的小剧团,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入小黑箱剧场,演员就已经跟观众互动,台上台下传着一颗大球。开场前,他们自我介绍,他们来自英国,在自己的国家骑着脚车去演出莎士比亚的剧本,曾经有一些户外演出的经验。现场观众听到骑脚车,一阵哗然。四人扮演多个角色,还有反串演出,甚至用道具来取代角色的存在。全程只有一个像帐篷的舞台背景,也是充当道具的“后台”,换装及进出场以此为幕。演出没有太多的配乐,只用了脚车的小铃铛作为换场的提示,还有Xylophone 及笛子穿插其中。他们的口白清晰,换场很流畅,更好玩的是所有道具都是再循环物品所制成的,这样轻便的制成品,容易携带。因此,可以理解他们为何能骑着脚车去演出了。

演出整体保留了原著框架,演员们动作灵敏,开场前的互动已经散发欢乐气氛,演出中敏捷且滑稽的肢体语言更是引来了不少笑声。他们有户外演出的经验,虽然在小剧场内,不过也加入一些环境剧场元素。过程中,请了台下两个中年外国观众来客串精灵的角色,最后的段落更是有一票观众在舞台上配合演出。虽然不知道那些被请上的人是不是演员,但是配合度超好,从头到尾让人捧腹大笑。即便英文听力不好,听起来很吃力,由于读过原著也知道他们在演什么,也是有戳到笑点的地方。

带着欢乐离开剧场,演出是否有背离或者贴近原著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无中场休息的表演,还是让人全程都投入参与。有活力的年轻帅哥剧团,以最简约的环保道具,骑车脚去演出,但是表演一点儿都不逊色。


跑步的父子

 photo 2016220085225_zpsf3l2mfox.jpg



跑步被列入今年的愿望清单里,要努力地跑。上周因为国大操场有中学生的运动会,换了一个跑步场景,依湖而跑。这里的坡度很高,跑得很慢,很热闹且风景很美。

跑着跑着,听到一个小孩一直在喊“ayah,ayah,ayah......”后来爸爸超越了我,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爸爸,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个肉肉的小男生。爸爸放慢速度让儿子跟上,然后又牵着他的小手走了一小段。接着,爸爸转头跟儿子说:“Lari,Larilah”,于是儿子又跑起来了,非常温馨的画面。公园里还有很多马来家庭在运动,有些学生在办活动、有些父母带着小孩出来晒太阳骑脚车、还有姥姥少少在跳健康操。

看着那一对可爱的跑步父子,我想以后我也要带小孩去跑步。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