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星期三

揪心的印度社群故事

近期很多人推荐《Jagat》,趁电影下画前去贡献了一张票根。整部电影不煽情,尤其是小男孩父亲没有钱买裤带这一幕非常难忘,很揪心,独自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电影院。回家的路上,甚至临睡前,整颗心都还是纠结。Jagat 一词源自梵文,是Jahat 的意思(马来文的坏蛋),为何命名Jagat而不是直接取用Jahat,导演在电台访问的时候说起,Jagat是印度小混混发音不准的念法。

一个印度籍大马导演的剧本,一个印度家庭的故事,一群素人的演出,真实地呈现出贫穷印度家庭的生活面貌。故事有两个主轴--一是大人变坏,一是小孩也走向一样的道路,两条故事线交汇融合,两者并无纯粹的原因。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带出多个层面的问题。创意无限的小朋友被框在制度里,框在生长环境里。当女老师问谁要参加服装比赛,要扮演什么角色,小男孩想要打扮成Michael Jackson,他被同学取笑,老师说:always think out of box is nothing wrong。美术课的时候,他发挥创意,得到同学的赞赏,换来的是老师打了低分,还要卑微地才讨到心目中的分数。虽然always think out of box is nothing wrong,但他不被允许发挥想象力、不被允许发问、更不能质疑老师,就算多不愿意只能全盘接受。当他与老师对峙,被迫接受那没有答案的回应,而老师喊出:父亲、母亲、老师,同学们共同回应的是:“神!” 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我在大学的时候,教授已经告诉我不要迷信老师,即便是小时候非常信任老师。

小男孩的父亲是印度低下社群的典型人物,认为知识可以改变生活的品质,希望下一代不要重蹈覆辙,让历史不断重演。小男孩是被逼着学习,他不知道“why we need to go to school?”,甚至提出:如果无法记老师所教的东西,该怎么办?父亲也许并非不明白这些难处,只是追求文凭在他而言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脱离贫困的生活。当他看见儿子房间贴满绘画,还有自制的Michael Jackson 的服装,便质问儿子:你是要当entertainer?随即把一切都撕毁了,小男孩只能默默地看着事情发生。

大人往往是环境所逼,为了生存,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不顾一切,摆荡在对错是非之间,尝试取得平衡。因为贫穷,你连生命的尊严也没有。小男孩的生活中有两个"坏蛋"叔叔,让他看到了很多时候不是受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是要如何出头才是根本,无论使用任何方式。拳头若能解决问题,就能先行,一如小男孩被霸凌的时候,狠狠地出手,因为不回拳就只有吃拳头的份儿。一个加入黑社会的叔叔,为着脱贫,想尽办法赚钱,也是为家人争一口气,虽然有其不可违的原则,始终抵挡不住他人的陷害。另一个捕鱼为生的叔叔,常常是小男说话的对象,即便无法解释小男孩追问受教育赋予的意义,也鼓励着他学习,他最终是逃不过自己的心魔而走上了绝路。小男孩妈妈递上嫁妆、他爸爸把叔叔保释出来之后给了一个拥抱,那一幕我的眼泪就无法停止。吸毒、打架、酗酒、参加黑社会等行为,即便在得到教训,受到制裁之后,回头时路在哪里? 身不由己,然而又有多少人得以理解自己呢?这何尝只是印度社会的故事?最后一幕,当大人递香烟给小男孩,他伸手拿取一根香烟,面对垃圾山,镜头无限放大,这将是一个循坏的故事,仿如垃圾山轻易被遗忘。

取景、剪接和配乐并没有一贯宝莱坞的手法,画质并没有特别理想,然而整体利落连贯。导演希望电影风格有别于宝莱坞,也尝试打破人们对印度电影的刻板偏见与印象,试图建立自己的风格。朴素小镇的风景很美,如电影中男主角叔叔说的,大自然给你sea view & hill view 都是免费的,只要打开你的感官去感受。电影的其中一幕用了许冠杰的《半斤八两》,我脑海有闪过雅思敏的影子,其实并不是模仿,而是导演小时候受邻家影响,这是他熟悉的90年代华语歌曲,那一幕的配乐与剧情很搭调,诚如导演说的 harmony visual dengan lagu;然而小小败笔在于两个华人黑社会大佬的一小段中文对话,也是一定程度的隔阂造成的,但无大碍。

导演花了十年的时间拍出这部电影,这也许是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如此揪心,却又如此真实,那共鸣和触动是不分种族的,这是马来西亚电影的精神。





2 条评论:

ringo 说...

谢谢你的详细记录。:)

润筠 说...

其实还想要写导演受访的内容,发现网络上其实也有导演受访的片段,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整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