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开始,志祥抛出一道问题:你现在的生活幸福吗?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看你如何诠释,只有你才知道真相。
你有什么“怨叹”(这个闽南语词汇形容得真贴切)?听了这个问题,我笑了一下,心想再幸福的人也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很容易就被情绪牵着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应该很少人没有怨叹吧?
既然有怨叹,那你用什么方式处理它?常常怨自己的人,会觉得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志祥说这些都是善良的人。这群人要学习一门功课—学习疼爱自己。他们往往会照顾别人的感受,而牺牲自己;会照顾别人的需要,忘记最重要的人—自己也需要关心。有些人会把埋怨指向外面的世界,抱怨经济萧条、政治环境不好、上司和父母对自己不好等等。
“怨叹”会在生命中出现,是免不了的。心理健康的人在抱怨之后会咬紧牙根继续生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看看自己要怎么变通或改变去面对那些不公平的事。他们在埋怨之后调整自己的心情、调整事情的步伐,甚至调整看待让他怨恨的人。人要是经常抱怨外面的世界,而觉得所有的事情都不是自己的问题,,日子久了生活中有很多负面情绪,同时会妨碍自己成长。这样的人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态。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一般上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不停地怨天尤人,他们有很多不满。例如走路不小心跌倒可以骂石头、衍生到骂人、数落政府、甚至埋怨命运一再地让自己跌倒,老天对他如此不公平。他们的手指都是指向别人,往往看到外在的问题;而没有察觉内在的问题。另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是埋怨过去、当下或目前生活中经历的挫折。过去经历的伤害,造成的遗憾,他们耿耿于怀。责怪家庭、父母、生活环境造就现在的他,用这样的方式回应充满挑战的成长经历。
可是,这一群人并非有严重的创伤如被侵犯,被虐待。他们只是对生活有某个程度上的不满意,不是真正的创伤。有时候,他们已经不再那个所谓悲惨的环境里生活,或者已经从阴霾中走出来,但是因为不放过以前的事件,所以心态一直被困在里面。
碰上不公平的事,他们就会开始抱怨人家刻意欺负他,待薄他,总得找一些人来生气。每一次遇到不如意,脑袋会想到一些人,把责任都归咎别人,别人应该对他负责,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世界亏欠他。用这种方式生活,解释身边情况的人会掉进自我受害者循环,他的日常生活充满怨气,世界很灰。
这些受害者没有严重的心灵创伤,可是他们重复运用同样的模式“折磨”自己和身边的人。志祥说韩剧中有很多受害者角色,常常被陷害,很可怜,也有一些奸诈却扮无辜的,我想这是韩剧受欢迎的因素之一吧。往深一层探讨,他们停留在受害者的状态,是因为受害者角色的扮演让他们得到“好处”。 就如弗洛伊德说的:当一个人停在某一种模式里面不要出来,这表示该模式对他有某个程度上的好处。他们的可怜兮兮会招来别人的关心,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得到支持和谅解。此外,他们惯性地把矛头指向他人,原因是受害者拒绝对事情负责。志祥又举例说一个女子自18岁的失恋以后,再也没有认识另一半,孤独终老。她一直不愿意认识新的对象,就这样用一辈子的时间怨恨当年抛弃她的那个男人,多可悲啊!受害者透过攻击他人的方式,合理地把怒气转到别人身上。情况严重的人会用这样的心态操控身边的人,把身边的人弄得团团转。
要如何从受害者的心态转换过来?首先,当事人要有自我觉察。然后下定决心,真正为自己扛起生命的责任。生命是自己的,要怎样过日子,其实别人左右不了,只有自己可以决定。没有自我觉察的人,旁人无法帮上什么忙。
此外,学习关照内心,试着看清楚为什么自己一直用同样的模式“折磨”自己和别人。然后去“拥有”这些感觉,了解并解读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看到表面上的痛苦和怨恨,也试着去探讨真正深层的感受和其背后的心理需求,看到受伤的地方和内心的渴求,才能从受害者的心态走出来。
另一个帮助受害者走出不健康的心态是“空椅子”理论。当事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另一张空的椅子,在这上面重塑过去。关向当时的景象、当时的自己和那个当下的感受,和童年的你进行时空对话,尝试理解当时的状况。透过回到过去和以前受伤的自己重新连接,把能量传送给受伤的自己。
生命中的怨叹,偶尔让我们变成受害者,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所有的动西都一样:物极必反。人往往在逆境中学会成长,应对能力也在困境中变强。
祝福大家不再用受害者心态循环地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