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马公机场
第一次搭国内飞机,因为查询公车的资讯出现错误,让我飞奔到松山机场,还好赶上了。说到澎湖,应该很多人会想到《外婆的澎湖湾》这一首歌。来到这里,哼着《外婆的澎湖湾》,就像第一次走椰林大道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黄舒骏《椰林大道》。我不知道是不是潘安邦离开人世之后,才有开放参观他的故居。他故居外头有一座铜像————矮墙上坐着一个老人和小孩,想必是后来的建设,我还是拍了到此一游照。来到这里,我终于知道潘安邦描述的是澎湖的写照————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澎湖的紫外线很强,四面环海很热,夏天比台北盆地还要热,晒一天就出现色差。沙滩,这一次的行程主打不玩水,因此没有去吉贝岛屿的沙滩、澎湖滩、淋头沙滩,看过明信片和旅行社的照片,可以想象这些小岛很美,有的适合浮潜。岛屿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坐在甲板上看着船尾的浪花,发现它与七星潭的浪花不一样,这里的浪花很美,有节奏和图案样式。仙人掌到处可见,因此每个景点都有仙人掌的制成品如果汁、果实、冰淇淋等等,可以随手拈来。如今也经不见老船长的任何踪影,可是也没有帅船长,只有长相还可以而晒得黝黑的船长们。
潘安邦纪念馆
门前的矮墙上,有一对婆孙的铜像。
眷村内废置的房子
张雨生手稿
潘安邦和张雨生是邻居,这里从前是眷村聚落,根据军官位阶分配房子。张雨生纪念馆除了放他的照片,简介当时他生活的空间,还展览了他的生平事迹、手稿及所有的专辑封面。张雨生出生在澎湖,八岁之后搬到台中居住,原本张爸爸取名张澎生,意为在澎湖出生之意。然而,张雨生出生那年,一向干燥的澎湖连续下了一个星期的大雨,因此后来取名张雨生,纪念他在雨天出生。他从小体弱多病,很难照顾,1997年车祸意外逝世。他在1994年参与果陀剧场的《吻我吧!娜娜》歌舞剧,和另一个日本人制作了所有的音乐,他离开那一年,《吻我吧!娜娜》在国家剧院加演。除了这两个作为参观展览的空间,这一区还有其他房子都是空置的,已经无人居住。听导游提及,县政府之前有意把这里外包出去,让得标者进行工程。我心里呐喊:千万不要啊!基于法律的规定和拥有者的权益,残破的日式房子原来无法随意修复,不管在台湾或是外岛。没能逗留太久,已经被催促离开,我非常生气却又无奈。走着走着,来到正在修复的城门————顺天门,穿过此门便是大街道,沿途看到三五个中年人坐在门口纳凉聊天。
炎热的天气,下起一阵雨,大家在听导游解说天后宫的历史。
历史悠久的第一座马祖庙
贩售纪念品的中央老街
接着,来到天后宫,这座是全台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在明代已经建设,1983年被列为台湾一级古迹。靠海为生的岛屿,最常见的民间信仰就是妈祖娘娘。这座庙是经历多次修建,1919年因遭到中法以及甲午战争的破坏,墙垣倾毁,1922年改建完成,奠定其目前面貌。最引人注目的是从里到外的木雕和瓷雕,那些精致细腻的木雕,看得我目瞪口呆。在成为一级古迹之后,每天有义工值班,因此它与台湾其他庙宇不同之处乃是五点之后就关门。庙前有一个大榕树,命名敬老树,树龄106岁,解说牌子上提及老树保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希望人与大自然可以更好地共存。天后宫旁边是中央老街,庙宇面对老街的那一道墙已经被漆成全白,和建筑本身格格不入。短短的街道上有四眼井、施公祠、万军井等景点。这条老街与台湾很多观光景点的老街一样,是红砖建筑,街道些许蜿蜒,较为狭窄,保留木门,有些是住宅,门前停着摩托,让人有种置身老胡同的错觉。这里也有一条摸乳巷,然而这巷子还算宽,旁边的店家以次作为售卖纪念品的亮点。
天后宫一隅,保留了木门
天后宫门框上的木雕
晚餐之后,终于有自由活动时间,于是散步到天后宫和中央老街,夜晚的天后宫别有一番味道。马公市的发展非常快,已经有快餐店和连锁商店进驻,台湾旅游似乎离不开这些消费,若是到哪里都一样,当地的美食和特色又是什么呢?